被纳入中老年,还是最易受骗群体!70后觉得“扎心”吗?
2019-10-11 天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文 受访者/图

中老年群体中,“70后”最易受骗。近日,腾讯110平台发布的《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这样一则内容引发网友热议。虽然不少网友开玩笑称不应把“70后”纳入中老年,但正是这个在许多行业都已经成为中流砥柱的人群,在大数据分析下却并被冠以了“最易受骗”之名。交友诈骗、交易诈骗、返利诈骗,这些曾离他们很远的骗局,在大数据的“放大镜”下,却变得仿佛近在眼前。

═  数据说话 ═ 

中老年网民数增速明显,“70后”最容易受骗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全国抽样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7年6月,中国网民中50岁以上的网民群体所占比重大体上呈增长趋势,从徘徊在4%左右跃升到10.6%。根据CNNIC发布的另几份报告显示,使用互联网社交应用的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从2013年起也在逐年增加,至2017年,微信月活跃的55岁以上用户甚至已达到了5000万。

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触网”, 在快速接触新鲜事物的同时,遭遇诈骗的风险也倍增。《白皮书》显示,2019年上半年,腾讯110平台共受理中老年人受骗举报量超过2万次。其中,97%受骗的中老年人曾遭资金损失,超过7%的被害人损失过万。

《白皮书》同时指出,在中老年人群中,“70后”(45-50岁)最容易受骗,占被骗中老年人的65%,60岁以上的老年人被骗比例及被骗金额出现逐渐降低趋势。通过性别划分,从性别上看,45岁以下群体中受骗男性占比远高于女性;但相较年轻群体,45岁以上女性的受骗比例远高于青年女性。

═ 骗局解析 ═ 

交友、交易、返利,这些骗局最多人中招

是哪些骗局让包括“70后”在内的中老年们频频中招?《白皮书》指出,中老年人生活中常遇到的六大诈骗类型为交易诈骗、返利诈骗、交友诈骗、兼职诈骗、仿冒诈骗以及金融信用诈骗。其中,交易诈骗、交友诈骗、返利诈骗合计占比超过六成。

交易诈骗:“天上馅饼”砸晕你

其中,在交易诈骗中,不少打着“健康牌”的骗局迷惑性较强。去年9月,市民薛先生接到自称国家药监局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因常年购药,可以向国家申请补助,需提供相关药品信息、身份信息。没想到,支付了手续费、抵押金等一系列费用共计人民币59878元后,但对方只是间歇性送来一些小礼品,觉得事有蹊跷的薛先生这才发现被骗。

罗女士则是受到送鸡蛋免费健康讲座的吸引,没想到在讲课过程中越听越觉得讲师说得有道理,在对方开始推销“包治百病”的保健品时,险些掏钱购买,幸好她儿子及时打电话过来,罗女士才避免了被骗。

交友诈骗:花言巧语让人防不胜防

在今年8月上海警方通报的2019年打击电信诈骗情况中,着重提醒市民警惕“杀猪盘”电信网络诈骗,尤其是异性网友的花言巧语,往往会让中老年人防不胜防。在此前嘉定警方披露的一起案件中,一名五旬女子就在网约“小鲜肉”后,因一条陌生短信被敲诈60多万元。

早在2015年年底,林女士通过微信结识一名陌生男子,很快相约见面。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男子多次向林女士借款,林女士察觉出异样后,便不再借钱给对方。不想,2018年年底,一个陌生号码向林女士发来信息,称掌握林女士与男网友交往的事,以此相威胁进行敲诈。实际上,敲诈者正是此前与林女士交往的那名男子。为了息事宁人,林女士不但把家里的存款和金器取出来,还按照对方要求办了信用卡,直到忍无可忍后才报警求助。

返利诈骗:披着“羊皮”蚕食钱财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返利骗局在中老年人中也有一定市场。且在诈骗过程中,这些骗局往往还披着“养老险”、“爱国险”等各种“羊皮”。

今年6月,家住普陀区某小区的居民蒋先生向社区民警报警称,其母亲疑似遭遇电信诈骗。原来,蒋先生的母亲接到正在国外旅游的妹妹曹某的电话,曹某称,在国外有人向其介绍一款专门面向中国中老人的爱国投资理财“致富卡项目”,不用投资一分钱,只需办理12张指定银行信用卡(内含信用借贷资金总计177.6万元),就能“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还能每年获得高额分红用于养老。信以为真的的蒋母遂决定上传个人资料办理。经过近1小时的反复劝说,蒋母和其妹妹最终在民警和家人的劝说下,放弃了申请信用卡,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 ═ 市民观点 ═ 

更会玩手机,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70后’已经是中老年人了?”“扶我起来,我还没老。”在《白皮书》发布后,不少网友表示,看到70后被归入“中老年”的那一刻,自己感到非常“扎心”。“其实一直觉得自己挺年轻的,不过想想也确实到中年了。”市民朱先生表示,虽然对年龄分段有些惊讶,但更让他关心的是《白皮书》中提到的“最容易受骗”这一环,“感觉身边的‘70后’好像没那么容易受骗,一般‘70后’文化水平也会比老一辈高一点了。”

不过在市民吴小姐眼中,与老人们相比,”70后“的受骗几率更大绝非危言耸听。“跟‘60后’比,‘70后’的人更会用手机,接触的信息也更多,但是感觉他们思想上普遍没有‘80后’‘90后’那么警觉,对骗子的辨别能力可能稍弱吧。”吴小姐表示,她的母亲自从在微信上接触到一些投资群后,常常被群中的推销员“洗脑”,“一会儿要卖哪个产品了,一会儿说要投资入股做项目了,有时候连对方的公司名字都没能弄清楚就准备投资了。”

49岁的市民张女士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此前曾加入了不少投资荐股群,不过每次涉及大金额的投资,她都会及时征询女儿的意见。“很多时候被骗的原因可能还是贪小便宜吧,还有比较闲的人也更容易受骗。”张女士称,自己身边的朋友啊之前正常上班的时候,并没有听说有人被骗。

市民周先生最近也正在为即将结婚的儿子买房而焦虑,在他的身边有不少同龄人和他一样,处于为下一代“护航”的关键时期,往往为钱而心生焦虑,“这种时候骗子比较容易趁虚而入。”

>>>防骗小窍门

腾讯110提醒,绝大多数中老年人大多使用手机拨打接听电话,上网聊天,查看资讯,但对于设备安全的相关知识所知甚少。而一旦设备使用不当,小则隐私泄露,大则直接会导致财产损失,设备安全知识对于中老年人群体是非常必要。

此外,养成链接不乱点、软件不随意安装的习惯也很有必要。针对近期高发的一些常见骗术,付款码数字同样要藏好,更不要截图付款码发给他人,避免他人盗刷银行资金。在实体店购物付款前不要长时间展示付款码,避免他人偷偷扫码枪盗刷资金。只要能坚持“不听、不信、不转账”,便能让骗子没有可乘之机。

═ 记者手记 ═ 

别担心“标签化”,让人有危机感比无防范心好

因为“70后”被归入了中老年,不少网友在看到这份白皮书后坐不住了,纷纷留言调侃。但是,在戏谑之余也不应忽视,对于自己会不会受骗这件事上,不少人仍显得较为自信。相比《白皮书》中的防骗知识,更多人的关注点落在年龄分层上,甚至出现了嘲弄之语。但在笔者看来,讨论某个年龄段人群最易受骗的初衷应当是警醒而非贬损。

根据过往的经验,“80后”喜欢批判“90”,“90后”长大后开始批判“00后”,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之间,年龄这个标签似乎总是容易引发“互撕”。然而在防骗面前,笔者认为这样的标签应当越多越好,划分地越细,意味着越有针对性,同时也更能让人有紧迫感,意识到人人都有可能遭遇诈骗。

无数因为诈骗“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案例中,受害者几乎都是在缺乏警惕的情况下落入骗局。而这种缺乏警惕的状态,即是从每一次“我怎么可能会被骗”这样的认知中延续而来。通过一份白皮书,被点名的“70后”们可能愿意多花几分钟去了解自己身边的常见骗局,也希望,明天能有另一份白皮书,让更加自信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们产生危机感,让他们能够花几分钟时间去了解骗子为他们“量身定制”的骗局。

在防骗面前,危机感不嫌多,缺的永远是防范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文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