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临港新片区……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开幕,还有哪些地标值得打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摄影记者 吴恺 实习生 卞董逸/图(除署名外)
今天上午,“第五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在上海科技馆启动。形象大使也随之揭晓,他就是在音乐界享有“东方的帕格尼尼”之称的沪籍知名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
本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以“汇聚你我之力,共建生态未来”为主题,整合优质科普教育资源,推出了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九大主题活动:“名人讲坛”、“生态·卫士”环保科普活动、“蓝绿·家园”青少年主题活动、“时尚·宜居”生态践行活动、“拾趣·童行”野趣自然体验活动、“行走·自然”主题摄影展、“绿色·生活”手机随手拍大赛、“多元·共生”科普探索体验活动、“银屏·邂逅”主题电影展映活动。
启动仪式集中展示了各项活动的生态内涵——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王晓奥介绍了本市7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成果和总体目标;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虹口区广中路小学的孩子们现场还原了青少年暑期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的情景,提出了不少关于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金点子;来自青浦区世界外国语学校的研学考察小分队带领现场观众一起走进滨江45公里生态廊道,共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黄蒙拉先生上台分享了他与自然保护的不解之缘。伴随着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悠扬琴音,大屏上无数金色音符在绿水青山间跃动流淌,形象大使黄蒙拉带头发起《生态文明行动倡议》,呼吁社会各界做自然保护的宣传者、绿色生活的践行者、生态未来的建设者,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壮美华章。
接下来的一周中,广大市民可以在与全球自然保护专家的对话中启迪新思,在科普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中学习体验,还可以走进滨江绿地、东滩湿地、动植物园、森林公园,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用心聆听,切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美好。
═ 打卡亮点 ═
上海自然博物馆:“夜听虫吟”
上海自然博物馆鸣虫主题展览“夜听虫吟”在B1临展厅举行。该展是上海自博馆联动公众与科学项目的一次集中体现,展览中的各类鸣声由来自20个省级行政区的参与者所录制,展览利用声光电技术构建“黑夜与声音”的沉浸式氛围,通过加入3D空间音频与鸣虫微距摄影尝试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把微小鸣虫融进宏大城市,让公众体验触手可及的自然世界。
整个展览分为“上海鸣虫肖像”全景深亿万像素摄影、“斗蟋先生的晚八点”3D沉浸式声音剧场、我的自然故事、鸣虫声谱在线数据库四部分组成。整个展示空间用幽暗的灯光营造出夜晚的静谧,在有限的空间中打造出“夜听虫吟”的意境。“鸣虫肖像”精选的10余幅特邀摄影作品在墙面隐现,常见鸣虫的口器、触角、刚毛及听器等超微结构第一次以巨幅摄影的形式出现在展览中。
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斗蟋先生的晚八点”声音剧场,使用项目参与者通过“听有虫”小程序上传的记录,经过华东师范大学鸣虫研究专业团队的鉴定及浮音实验室3D空间音频专家的制作,在多轨道环绕音响下演绎出林间精灵独有的音律,观众将化身为一只小虫走进蟋蟀、螽斯和蝉的世界。
受访者/图
临港新片区:“小黄鸭”漂进滴水湖地铁站
作为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的分会场活动之一,中国航海博物馆《不止漂流》海洋环保艺术装置巡展在地铁16号线滴水湖站中央大厅展出。装置以深蓝色波浪形泡沫为主体,艺术化地展现了塑料瓶、泡沫塑料等各种海洋垃圾漂流入海的场景。装置中央最大的海洋垃圾“小黄鸭”由76个一次性塑料瓶制作而成。
除了艺术装置,现场还展出了“海洋垃圾”科普展板,详细介绍了海洋垃圾的分类、来源与危害。海洋垃圾不仅包含海滩垃圾,还有海面漂浮物和海底垃圾,烟头、食品包装、塑料饮料瓶是排名前三的海滩垃圾,这些处置不当的生活垃圾被遗忘在海滩,成了污染海洋的源头。
嘉定汽车城:探秘新能源汽车
无人驾驶汽车、氢能源、光储充、汽车风洞试验区……围绕“未来车体验之旅”主题,2019科学之夜迎来了年度收官,10月18—20日周末三天进驻嘉定汽车城,通过全新的科普大巴游、智能汽车体验、房车营地嘉年华等活动,让公众从参与玩转科学的乐趣中感知汽车的前世、今生、未来,探秘新能源汽车。
通过抢票预约,观众可以在智能汽车体验科普教育基地内体验到无人驾驶汽车的魅力,全程设2.5公里无人驾驶路线,坐上特斯拉无人驾驶汽车,亲自观察无人驾驶自适应巡航、绿波车速引导、车辆碰撞预警、自动紧急制动等7个“高能”路况场景。
在上海汽车博览公园内,还可以看到一座加氢站,学习到氢能源、加氢汽车等科普知识。科普讲解员还将结合实景,带领参观为新能源汽车提供能源的“光储充”系统,去认识如何实现发电、储电(储能)、用电三环节合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摄影记者 吴恺 实习生 卞董逸/图(除署名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