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国际课程……未来学校会是怎样的?
2019-10-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图(除署名外)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日益蓬勃,中国家庭对教育诉求的多元化、国际化,教育创新概念也逐渐走进了公众家庭的视野。2019年10月26日,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远播教育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序幕。本次大会以“洞见教育本质 ·点燃孩子未来”为主题,国际化教育行业领军人物和教育行业从业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时代下未来教育的创新模式。

==  科技跨界  ==

人工智能促进个性化学习

在文化创新、跨界融合的大时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如何应用在教育当中?如何将不同领域的技术和教育进行深入融合?科大讯飞政企业务线上海大区总监郭长锟先生介绍了人工智能和教育领域的跨界融合。

“图文识别技术可以应用在智能批改等应用教育教学领域。通过扫描或者拍照的方式,把同学们的手写作文识别成电子文档,之后通过后端评测技术,帮助老师自动评测作文。”郭长锟说,目前普陀区已有40多所中小学开始使用智能网页以及大数据精准教学信息化系统,帮助老师,尤其是英语老师,实现试卷智能化批改。

郭长锟。

除了帮助教师“减负增效”,人工智能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通过在各个教学场景当中采用不同的设备,我们能获取大量的数据从而进行精准数据分析,为学生分析个性化的学习图谱,并且借助后端大量的云平台资源为他们推荐各种各样个性化的资源,这样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郭长锟表示,目前已有超过2.5万所学校正在使用人工智能+个性化教育,“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也得到比较好的教育资源。”

==  艺术赋能  ==

让1001所学校拥有自己的艺术学院

模特、面料、缝纫机、绘图台……ACG国际艺术教育集团将三个艺术“集装箱”开进了上海展览中心,以“达芬奇学院”为名,为现场观众呈现出建筑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和服装学院三个快闪艺术学院。

“我们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艺术家,让艺术不仅可以成为兴趣,也可以成为他们的终身事业。”ACG国际艺术教育集团工作人员Sophie表示,ACG目前正在和多个学校合作开设校内艺术学院,为学校提供一些体系化的艺术课程和体验活动。

据悉,ACG将在未来三年内为全国1001所学校进行艺术创意教育产业赋能,通过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及师资,向合作院校输出体系化的创艺学院课程、运营及品牌传播,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学院。

“对于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孩子,我们会提供不同的课程。”Sophie表示,课程设置会分阶段性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前期设置通识课程和体验课,让对艺术有兴趣的学生对各个艺术专业方向有一定的直观认知。如果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后,明确地对某一些艺术专业有兴趣的话,则会有更专业的引导和针对性的课程。

Sophie表示,ACG希望艺术教育能够面对所有学生:“我们的想法是把艺术普及下去,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美的,通过艺术感知世界的美,通过艺术表达自我。”

==  他山之石  ==

国际课程培养世界公民

在“教育跨界峰会”上,苏国外罗德国际学校副校长穆罕默德•扎维德•纳塞姆强调了国际课程的重要性。纳塞姆说,国际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让他们不单学会关心自己、为自己负责,也要学会用同理心理解他人:“如果一个瓶子里放上很多种颜色的石头,即便在一百年间不断摇晃瓶子,每个石头还是原来的样子,依然漂亮,依然不会融合,这意味着即使把不同国家的人放在一起,如果没有很好的交流和融合,仍然不会产生碰撞;但如果在瓶子里面放上很多不同颜色的油,摇晃瓶子,密度不同的油在保持原有状态、原有身份的同时会进行融合,慢慢发生位置的变化,‘世界公民’就产生了。”

“我们从这个过程中发现培养‘世界公民’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怎样跟其他人更好地生存在一起,既不失去自己原有的身份,同时也学会尊重来自其他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纳塞姆说,对于国际公民的教育,有四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知识、技能、行动和应用。

纳塞姆认为,‘世界公民’的角色能提高孩子们今后的竞争力:“全球500强企业在雇佣职员时看重的品质,和这四个世界公民的教育元素是息息相关的。现在的国际课程不仅帮助孩子们丰富知识,更着力培养技能,让学生具备上述世界公民的能力。”

==  未来学校  ==

不是把一杯水注满,而是把一个火把点燃

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国际课程……新的技术和课程层出不穷,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学校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既不完全是技术驱动的,也不可能没有技术。”上海市电教馆馆长张治认为,如果一个现代学校完全不提教育技术,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但如果学校完全被技术所驱动、成为技术的奴隶或者成为技术的秀场,也是不应该的,“未来的学校应该更注重技术,但同时也应该更追求人的培育,特别是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会对教育注入内在的灵魂,而技术、数据这些东西会让教育更加精准、科学、高效,更加注重创新,更加注重效率。”

张治。IEIC/图

张治表示,学校应该大胆拥抱技术,但是对教育永恒不变的爱更是不可替代的。“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过程中不是把一杯水注满,而是把一个火把点燃。”

虽然国际范围内有很多新型学校不断涌现,比如虚拟高中、魔法学校,未来学校的探索也正在路上,但打造有温度、有爱、有追求、富有责任心和同理心的教育使命始终是未来学校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张治认为,学校不管怎么创新都要有四条底线:第一,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第二,教会学生善于使用工具学习;第三,诱发学生创新、创造、实践;第四,教导学生坚守道德底线,同理心、法治和伦理。“四条底线守住,学校的创新和教育改革就有了坚强的定海神针。”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周紫薇/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