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红”院长到脑外科大咖,专家创业“困难比想象的少很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让祝福来得更猛烈一些吧!”经过两年的准备,上海“网红”院长段涛创办的首家妇儿门诊露面。段涛的粉丝们更是奔走相告,新门诊微信公众号上,已超过31万人次点赞。
和段涛院长一样,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知名教授宋冬雷也在两天前开出了国内首个三级脑专科医院,而这样的创业医生如今越来越多。得益于“健康服务业50条”在上海这片创新热土的落地,沪上社会办医机构迎来了春天。不过,很多创业者希望,上海的多点执业政策能够有更具体的细化配套,让政策真正实现落地,让好医生能自己选择好的执业平台。
▼ “网红”院长 ▼
盖章数量大幅减少,困难比想象的少很多
知名产科专家,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前院长,中华围产学会前任主任委员……“网红”院长段涛的身份众多。2014年4月开创了个人微信公众号“段涛大夫”后,他已收获近55万粉丝,新浪微博“段涛医生”的粉丝数量已达到近95万,因而段涛常又被人称为医疗圈、产科界的“网红”。
两年前,明星医生段涛宣布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岗位离任,专职做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和一妇婴的妇产科医生,每周看两个半天的门诊,大幅削减了手术量。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除了继续在微博和公号上做科普外,对自己的创业计划却相当低调。
“当年办一个医院要盖100多个图章,还要面对投资人的盈利压力,太累!”段涛告诉记者,一开始他对资本有些抗拒,当了这么多年院长,管医院管的头很大。
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段涛一直在思考打磨,什么才是好的医疗。从规划布局、学科建设到品牌输出、服务模式,他把自己十多年来当院长的经验一一作了复盘。经过两年的准备,由段涛院长牵头创办的国信春田妇儿诊所昨天终于露面。一时间,段涛的粉丝们更是奔走相告,新门诊微信公众号上,已有31万余人次点赞,送上祝福!
段涛选择出山的时机,正值上海推出“健康服务业50条”。他说,尽管这项政策的具体配套细则还没有全部落地,但是现在整个氛围很好,政府对社会资金进入医疗行业的态度很明朗。这个门诊部从筹建到开业,历时一年,盖章数量大幅减少,困难比想象的少很多。
▼ 脑外科大咖 ▼
即使资本参与,医生也要有话语权
同样,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知名教授宋冬雷也是近年来医疗圈的“网红”人物。
华山医院的神经外科在国内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每天有无数病人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求医。在这个地方当医生,尤其是名医,有一种被人簇拥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但是2013年,宋冬雷教授却主动放下了那种优越感,离开他供职23年的单位。“出去,干点不一样的事!”宋冬雷教授有这样坚定的念想。
自2013年“出走”体制后,这位专家创业者一直在“折腾”。他先去了一家民营医院。2015年,时任上海德济医院院长的宋冬雷又再次离开。“当医生没有话语权,我要做个真正的决策主导者。”2015年9月,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宣布成立,这是国内首家以体制外医生为核心组成的脑科医生集团。一年后,他再次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自建一家实体医院。
经过两轮融资,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开始在大虹桥枢纽中心启动建设。和其他资本参与的医院不同的是,资本不参与日常管理,医生在医院里是有话语权的。
两天前,这家医院正式投入运营。从公立医院炙手可热的专家,到给民营医院老板打工,再到成立自己的医生集团。此刻,这位创业者终于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医院。
从找地方、跑审批到正式开工、开业,整个过程历时2年,其间共盖章40多个。对于这个速度,宋冬雷教授坦言,虽然也有波折,但是总体很快。他认为,社会办医能够以这样的速度孵化,这主要得益于上海对营商环境的提质、增速。
▼ 社会办医 ▼
做“令人感动的医疗”,团队最重要
不过针对社会办医,无论是医生创业者、或是市民,大家最为关心的还是专家队伍。
记者发现,段涛院长创办的国信春田妇儿门诊定位于社区高品质妇儿诊所对接国际,有高品质专家共同坐镇,其中包括上海生殖科、妇科、儿科领域的很多权威专家等。
冬雷脑科医院团队的构成主要汇聚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康康复科、神经重症等40余名专家。宋冬雷教授说,他希望把这个医院开放成一个“停机坪”,吸引上海的大型三甲医院的专家来多点执业。
对于这些来自公立医院的大专家,他们的创业有着自己的情怀。“很多人和我说,到医院看病就像进入工厂流水线一样。”段涛院长坦言,传统医疗一号难求、难预约、排队时间久,而且每次只能看一个专家,转诊都很麻烦,但在他们希望通过借助“互联网+”平台,仅需电话、微信就可以提前预约到三甲医院专家看病的机会,这样才能为更多患者提供一站式专家服务。
“做令人感动的医疗”,这是宋冬雷教授去年到全球知名的梅奥诊所交流学习后,给自己描绘的愿景。在他看来,医院不仅仅是一个看病的场所,在这里,病人能得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照护,这不是靠医院的豪华装修来体现,而是从细节处传递的人文和温情。
“要做好社会办医,我们要考虑的很多。”宋冬雷教授说,除了专家,他们还要考虑降低患者费用的问题,比方说尽快能落实医保。目前,南通、盐城的医保已经率先在冬雷脑科对接,国际商业保险正在洽谈中。
▼ 创业者说 ▼
期待多点执业政策再细化
据了解,去年发布的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是我国首个省级健康服务业发展政策。“健康服务业50条”明确上海将鼓励发展一批国际化、特色化、高水平的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发展高端化、国际化、集团化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等第三方机构,并支持高水平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基地。
如今,沪上社会办医迎来了春天。记者了解到,在这些社会办医医疗机构,并没有给出特别高的薪水,只比公立医院略高一点,但是更多“发自内心愿意走出体制闯一闯”的医生愿意一起努力来开创未来。
不过专家们也坦言,社会办医在吸引人才方面仍面临诸多瓶颈,诸如学术发展平台、业务晋升空间等,和公立大医院相比处于明显弱势。比方说社会办医机构想要真正招募到学科带头人,并不容易。“希望上海的多点执业政策能够有更具体的细化配套,让政策真正实现落地,让好医生能自己选择好的执业平台。”专家们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