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生与代表委员面对面,他们都在谈些什么?
2019-12-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是什么活动吸引了上海19所高校师生齐聚上大?近日,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主办、共青团上海大学委员会承办的2019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暨上海市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成果推介会在上海大学举办,来自上海市19所高校的48支优秀社会实践团队指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与14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共同为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建言献策。

  大学生与代表委员面对面  

“城市旧忆,文化新生——探究上海市工业遗产的历史变革和文化创新”,是上大经济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杨博宇和同学们今年所做的一项社会实践项目。他们想探讨的是代表城市历史的工业遗产如何能被更好地保护。

“我们走访了国内不少城市的工厂、社区,在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后发现,国内一批重要工业遗产面临灭失风险,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迫在眉睫,随着两批工业遗产名录的发布,国内受到认可的工业遗产数量共计两百余处,但这只是大量工业遗产中的一小部分,仍有众多工业遗产待认证、记录和保护。工业遗址的转型升级方式单一,利用程度不高,同时,保护融资难度大。如何平衡获取社会融资和保留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仍需政策的推动和引导。

他们的团队也提出建议,工业遗产保护获取各方的金融支持,需要创新的工业遗产开发形式作为吸引力。这些新型的开发形式不仅起到社会宣传的作用,还可以吸引各方资金流进入工业遗产修缮和维护的工程中。但在创新开发形式的同时,我们应当采用适当的运营模式,找到工业遗产保护和创新利用的平衡点。例如大型工业遗产与空间艺术结合,可以开发成具有记忆性的艺术馆和艺术展,1933老场坊就是其中一例。在开发中要找到文化效应与经济效应之间的平衡点,找到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平衡点,并建立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除了杨博宇,现场以及分会场还有同学就生态环保、长三角一体化、养老、医疗、民生、经济、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问题进行了社会实践项目的介绍。

  上海高校首个“面对面”工作室揭牌  

“参加这次大学生实践项目的面对面交流,我感受颇深。大学其实是创新思维最活跃的时候,项目让我感受到了温度以及关怀。”听完同学们的介绍,市人大代表、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志敏这样表示。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忠鸣表示,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把自己的成果转化成提案,最后转化成政府的行动,是一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事情,培养了同学们对社会建设的参与感、成就感。从人大代表的角度来说,可以掌握更多情况,更好地提出建议或者提案。”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姜雪峰则由衷表示,同学们的项目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在国际化大都市中的社会担当,这种社会担当既有执行力又有科学性。“他们会做周密的社会调研和数据分析,进行综合的思考判断,并提出自己预想的解决方案及可行性分析。”他也建议同学们能更加以闭环的形式,不管是科学的循环性还是经济的循环性,能够更加综合全面地考虑,而不只考虑某一段,这样不仅能锻炼全局观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思维,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和整个上海的发展都非常有帮助。

活动现场,上海高校首个“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汇智”工作室也揭牌,今后将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青年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借助人大、政协的重要制度平台和渠道,进一步引领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服务城市发展,投身国家建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