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现过多少种鸟类?自博馆有多少件鸟类标本?答案让人意外
2019-12-0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1900年,一群外国传教士来到上海,其中包括英国鸟类学家拉图什。1906年,拉图什发表了《上海博物苑鸟类标本名录》。这是上海最早的关于鸟类的记录。

那么,上海迄今发现过多少种鸟类?上海自然博物馆又有多少鸟类标本?两位“80后”青年研究员近日在“丝路与鹤文化”国际研讨会上透露了答案。

“上海有历史记录以来共记录到400多种鸟类。2000年以来,上海记录到的鸟类有300多种。”上海自博馆副研究员杨刚博士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鸟类的变化跟人口一样,是动态的。然而,随着上海百年的工业化、城市化,前来“作客”的鸟类少了100种。

“就我们掌握的数据看,一些乌鸦,如白颈鸦,一些海雕类,如白尾海雕,都是以前有,现在没有,或者说现在已经非常罕见的种类。海雕等偶尔会来,但不是稳定每年都来。”杨刚说。

但是,大家也不用担心,因为近20年来,随着上海生态环境变好,苏州河的逐步清澈,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路过”上海,有不少还在市区“定居”。“路过”上海的多为鹭、雁、鸭、鹤之类的水鸟,定居的有诸如白头鹎(俗名白头翁)之类的林鸟。

“市民可以发现,像白鹭、白头鹎、斑鸠这种伴人的鸟,如今已时常出现在我们市中心的公园、河畔,甚至是小区绿地里。”不过,杨刚提醒说,大部分鸟类跟人类还是需要有十几米乃至几百米的安全距离,像崇明东滩,每年会有几百万只迁徙鸟类过来歇息、停留,“鸟类爱好者也不要去打扰它们,远远的用望远镜看看就好。”

更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已经多年不见的鸟类,近年来又开始“到访”上海。

2010年10月9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横沙岛进行日常鸟类监测时,发现了一只形似、但比麻雀略大的鸟类,经仔细辨认,最终确认这是一只雄性白头鹀。资料显示,上海上一次关于白头鹀的记录是在1943年,此后的67年中,在上海境内再也没有采集到标本或在野外观察到活体。

2017年5月19日,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例行水鸟调查中,发现两只“稀客”——一度被宣布为在中国绝迹的彩鹮。

近年来,暗绿背鸬鹚、中贼鸥、棕腹大仙鹟、蓝鹀这些以前没有记录的鸟类开始出现在上海。

杨刚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开展野生动物野外调查,获得调查数据,然后分析数据,形成报告。很多时候,他会像所有的鸟类爱好者一样扛上“长枪短炮”去崇明拍摄鸟类。“这只远看像老鹰的大鸟其实是黑翅鸢,仔细看长得还有点萌。”杨刚向记者展示了这张他拍摄到的照片,黑翅鸢正在从上海的“稀客”变为“常客”。崇明作为鸟类天堂,鸟的种类比较多,常有大型猛禽出现,说明当地环境好,鸟类食物资源丰富。

据介绍,长江口湿地是重要的鸟类迁徙中转站,国家设立的崇明东滩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和九段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都对包括鹤类在内的迁徙鸟类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上海记录到的鹤类每年约有几十乃至几百只,其中灰鹤最多。”

那么,怎样才能让更多的鸟类“落户”上海,停留在市区呢?这正是杨刚在做的课题:为上海设计鸟类栖息地。“我们在公园里做了尝试,研究怎样的植被搭配更合理,结论是生态环境不能太单一,尤其不能都是大草坪。”杨刚给出的方案是:以本地植被为最优选择,营造复杂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野生鸟类。

此番上海自博馆助理研究员王军馥带来的自博馆的藏品数据让人惊讶:自博馆向市民游客展示的展品已有一万多件,但是,自博馆的藏品总数已达29.4万多件!这20多万件藏品如今都珍藏在上海科技馆的库房内,由专业收藏研究部门保管,库房内恒温恒湿,更有利于标本的保护。

“大多数藏品保存在库房内,在科研、展示、教育等方面有需要时会提取出来,未来有些藏品还会有机会与市民见面。”王军馥介绍说,这些标本包括植物、地质矿物、古生物、无脊椎、昆虫、鱼类、两栖爬行动物等,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藏品量一直在持续稳步增加,多数为科研采集和热心企业、市民捐赠标本,目前馆藏鸟类标本近15000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