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亡羊之后,谁来给互联网公益补牢?
2019-12-03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

11月30日,因一则《卧底实拍医院扫楼式筹款,审核漏洞多》的报道,创立3年多的互联网互助筹款平台水滴筹陷入舆论旋涡。

从红十字会到各类民间基金会,再到如今的网络互助筹款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的需求变化,让慈善事业也不断细分,水滴筹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然而,在创立3年多之后,水滴筹近期在公益之路上却走得颇为坎坷。

在此番被曝出扫楼筹款、审核不严之前,水滴筹就曾多次被质疑“骗捐”。去年7月,南宁武鸣区的邓女士为念大二的女儿在水滴筹发起筹款,称初期治疗需要至少三十万元,但事后有网友扒出邓女士一家家境殷实,有房有车有商铺。今年5月,德云社相声演员吴帅在水滴筹发起100万元的筹款,但随后被网友曝出其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

如果说上述两个案例只是暴露出水滴筹监管审核漏洞的冰山一角,那此次“扫楼风波”则彻底将这些漏洞的来源公之于众。化身“志愿者”的“线下筹款顾问”、募捐金额随便写、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审核,上述每一点都刺痛着大众本就敏感的慈善神经。

怜悯弱势群体,在他人需要时伸以援手是人的本能。水滴筹官网数据显示,已有超过2.5亿人参与平台互助。庞大的数字背后,折射出人民群众对于这一类公益平台的巨大需求。水滴筹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公益模式中时间、地点的局限。借助这些平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为了现实。在平台的架构中,求助资质(病情、财产情况)应经过审核,资金使用情况应严格公示,每一笔钱从哪来到哪去都应当被置于阳光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理想情况下,水滴筹这一类互联网互助筹款平台的出现是对现有公益事业的有效补充。因此,因为水滴筹问题频出就把互联网公益模式打入冷宫,难免有些因噎废食。

但爱心也是脆弱的,经不起欺瞒,更经不起利用。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让红十字会一夜之间陷入信任危机。如今我们不禁要问,监管严重失位的水滴筹是否会重蹈当年“郭美美事件”的覆辙。

大众对“扫楼风波”的关注,实则是对爱心“目的地”的关注。对于许多人来说,奉献爱心很重要,但奉献的爱心有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这一点同样重要。

某种程度上来说,规则约束下的“线下筹款顾问”有着其存在价值,让不熟悉互联网的患者能够了解相关的政策,并通过平台自救,平台工作人员还可以现场对患者的家庭财产情况进行初步审核。然而,一旦摘掉了“金箍”,这些“线下筹款顾问”却很容易演变成KPI的“奴隶”。

纵观互联网互助筹款平台的发展历程,公开透明以及行业管理的规范性一直饱受质疑。面对“利用公众爱心牟取利益”的质疑声,在道歉的同时,尽快完善监管审核机制是水滴筹等平台的当务之急。不久前,水滴筹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了关于“线下筹款顾问”的回应,称将全面暂停线下服务团队服务,彻查类似违规行为。我们更希望,这一次的“扫楼风波”不单单给水滴筹敲响警钟,也能让其他的公益平台意识到,做公益与做生意之间仍应界限分明。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如何通过细致的规则监管平台,用公开透明的准绳去要求公益机构,不让公众对公益彻底失望,同样是刻不容缓之事。毕竟一旦等到公众对公益彻底失望,再想亡羊补牢则为时已晚。

某种意义上来说,留给监管部门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