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进去湿垃圾,吐出来的是肥料!这个铁箱子24小时变废为宝
2019-12-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这两天,人来人往的复旦大学教工食堂门口,突然出现了一个绿色的大铁箱。只要用定制的垃圾袋扫一下二维码,铁箱上方的小门立刻洞开,投入垃圾后,24小时就能变成有机肥。

城市湿垃圾处理工程今天正式启动!这套由复旦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牛奶集团、上海国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湿垃圾源头资源化处理工程设备与系统接下来将率先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投入使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大铁箱外形跟社区垃圾房相似,体积约为2.4米×1.5米×1.8米,不同的是,它还有扫码和按钮。打开箱子,可以看到经过24小时处理后的湿垃圾,已经变成形似“煤炭”的物质,基本没有什么异味。在它的“肚子”上有个小门,只要按一下按钮,“煤炭”就可以从这里推出来。

该设备采用高温复合菌生物降解技术,可在24小时内快速将有机垃圾降解,残留固体10%以下,直接减小了垃圾运输的交通和环境负担,有机产物可回收并用于土壤修复,实现生态大循环。

“蛋白酶、油脂在这里都能被分解掉,像复旦教工食堂这样的规模,一周清理一次就行。”研发总监王强智介绍说,定制的垃圾袋上的二维码既可以开门,又可以追溯以及刷积分。

为了使得垃圾分类质量可控过程可信,复旦大学团队与德国博世集团联合研制了指纹码追溯技术,给每一个垃圾袋打印一个不可克隆不可复印的唯一身份信息,从而让垃圾分类的质量可控制、全流程过程可追溯。    

最后,由这些分布在各个小区和食堂的大大小小处理设备组成的物联网络系统,结合复旦大学自行研发的Flex-Chain柔性区块链技术,实现湿垃圾源头的网格式布点和就地化处理,分布式记账和可信数据交易,同时也实现了对分布式垃圾处理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