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装旗袍戏与老建筑交相辉映,这一幕,太美!
2019-12-1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为期十天的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今天闭幕。闭幕式最大的看点就是上海沪剧院新址的亮相。经过两年多的修缮,上海沪剧院正式迁入徐汇区汾阳路150号,那栋俗称“白公馆”的建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来到“白公馆”,看到此次修缮可谓是修旧如旧,还原了这栋历史保护建筑的样貌。记者了解到,“白公馆”建于1919年,是与上海有不解之缘的匈牙利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在克利洋行时期的作品。此地原为法国富商司比尔门的私家花园,后来成为白崇禧的住宅。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曾在此处度过了童年。“白公馆”之名,一方面是因为此建筑呈现整体的白色,另一方面是因为白家曾在此住过。

记者了解到,“白公馆”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之后,此处曾先后为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越剧院所用。在这“白公馆”里曾经有无数大师在此创作,产生过许多重要的作品。所以此次由上海沪剧院入驻,使“上海的声音”在此传出,也是十分合适恰当的。

今天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的闭幕式也就以“白公馆”的实景演出来呈现。主办方以“白公馆”主楼楼梯为舞台,二楼阳台为乐池,一支交响乐队在现场为演员伴奏,一一呈现《大雷雨》《碧落黄泉》《石榴裙下》《雷雨》《日出》《董梅卿》《璇子》《魂断蓝桥》等沪剧不同发展时期的经典剧目,以及《花好月圆》《苏州河边》《夜来香》等耳熟能详的上海老歌。沪剧向来以“西装旗袍戏”著称,这些西装旗袍戏与“白公馆”的气质可谓相得益彰,百年沪剧与百年历史建筑交相辉映,彰显出沪剧的历史底蕴。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西装旗袍戏是沪剧的艺术特色。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沪剧共诞生了250多出“西装旗袍戏”,这些剧目继承发扬了早期沪剧说新闻、唱新闻的特色,并留下了不少风格迥异、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而这些故事也都和上海的弄堂、洋房、花园息息相关。因此,本届沪剧节闭幕式结合“白公馆”的建筑气质,给观众呈现一个建筑与演员、建筑与艺术交相辉映的“派对”之夜。          

茅善玉透露,今后新址除了有沪剧排演功能之外,还会有沪剧历史陈列,观众交流等功能。“国家拿出这么好的地方给我们,说明国家对沪剧事业的支持。我们一定多出好戏新戏,大力推动沪剧事业的发展。”而天平路38号的上海沪剧院旧址也仍将作为沪剧院办公地址发挥作用。

12月6日到12月15日,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举办期间,全市十余家国有民营沪剧院团走进浦东曹路、康桥、川沙、宣桥、惠南、祝桥、周浦、三林等九个街镇的社区、敬老院举行8场经典折子戏和9台大戏演出,近万名观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高质量的艺术大餐。为响应戏曲进校园的号召,本届沪剧艺术节还走进观澜小学举办“校园沪剧日”活动,提升学生们对传统艺术的欣赏力,将“上海的声音”带进校园、带进课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