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上海文保建筑有望定区域定时开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国家文物局近日公布《文物建筑开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明确支持文物保护建筑对外开放。其中,提出景区景点中文物建筑“应尽最大限度向公众全面开放”,以及办公和居住的文保建筑可采取“有限开放方式,明确开放区域和时间”的说法都是首次提出。这将对国人参观文保建筑起到重要影响。
故宫的开放程度还将扩大
《导则》对于文保建筑的开放具有指导性意义。其中,《导则》提出景区景点中的文物建筑,应尽最大限度向公众全面开放,可根据文物建筑特点和开放需要,采取日游和夜间游览等分时段开放方式,提升游客观光体验。
这一条被认为最主要的针对者是故宫博物院。近年,故宫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面积。1420年故宫建成,到2020年是600年。最近,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透露,在今年故宫600岁生日之时,故宫将完成历时18年的修缮,故宫的开放面积从30%扩大到了80%。而今年,修缮一新的大高玄殿也将对公众开放。
记者了解到,大高玄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5年后经历火灾,万历二十八年重修,成为中国惟一的明清两代皇家御用道观。雍正乾隆都曾在此祈雨。后来,大高玄殿被长期占用,直到2010年重归故宫。而随着大高玄殿会对外开放,故宫开放的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近年,一些文物建筑在修缮的工作中出现了破坏性修缮的情况,对文物造成了损坏。《导则》 指出,文物古建使用建设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不得影响文物建筑原有的形式、格局和风貌,不得改变结构体系,不得损毁文物建筑、影响文物价值。修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开放使用,避免二次装修、空间改造、设施设备装配影响文物安全。不得以捐赠为名随意添建建筑、设施、塑像、碑刻等。
“无法进入的珍宝”有望开放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现有的343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80%为历史建筑,这些形态丰富的老房子是这座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历史原因,上海的文保建筑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单位和个人居住。所以对外开放存在一定的难点。
目前上海对这些建筑所采取的开放策略是逢重大节点集中对公众开放。比如2018年中国的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时,黄浦区原法租界会审公廨及警务处旧址(现黄浦区检察院)和静安区德莱蒙德住宅首次开放。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时,修道院公寓、旧上海市图书馆、静安新业坊等三处文物建筑首次开放。这些文保建筑目前仍为单位和个人所使用,在很多市民眼里是无法进入的珍宝。对外开放是文保部门和建筑使用者协调的结果。
在《导则》中,对于这类文保建筑的开放有了新的说法。《导则》指出,具备开放条件的办公、居住或存在私密性空间的文物建筑,可采取有限开放方式,明确开放区域和时间。保存状况脆弱、敏感度较高的文物建筑,应根据日承载量采取限流措施,可推行参观游览预约制。这意味着文保建筑的开放有望定区定时,有望常态化。
但是如何让这些仍在发挥使用效力的文保建筑定区定时对公众开放,这是需要文保部门和使用单位努力协商才可能实现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