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上海计划打造“家长学校”|青听两会
2020-01-19 青年

青年报资料图。吴恺/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常鑫/图(除署名外)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事件时有发生,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均有相关的案例,需要给他们一些途径和关怀,让他们消解心理上的问题。”市人大代表秦钠说。

今年两会,多位人大代表都聚焦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市人大代表、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已在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全面覆盖、心理健康教师配比到位外,还将打造“家长学校”。

 【关注】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生理健康,更应该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各地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关注。今年两会,多位代表都关注了这一问题。

黄锦海代表今年提交了“加强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他在建议中表示,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9年对我国部分地区青少年进行的心理健康专题调查调研发现,受访青少年中近三成有抑郁风险,过半数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焦虑问题,经济、职业、学业是青少年的三大压力源。与2008年调查相比,青年抑郁问题有所加重,14-18岁年龄组有7.7%存在抑郁高风险,19-22岁年龄组有7.4%存在抑郁高风险,23-30岁年龄组有8%存在抑郁高风险。同时,调研发现,目前抑郁主要为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知识危机、经济压力、职业迷茫。

黄锦海代表

市人大代表吴坚也关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我也是家长,孩子跟我说周围同学有一两个出现了抑郁的情况,这引起了我的重视。”吴坚说,他问了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也都或多或少听说过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案例,“这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吴坚说,相关研究显示,国内10-24岁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最近10年间显著增加,接近全球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1.3%的患病率水平。但因为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很多人对抑郁症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导致孩子一出问题就变成大问题,检出都是中重度抑郁症,这不仅给学校、家长敲响了警钟,也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市人大代表秦钠认为:“需要给青少年更多一些途径、关怀,让他们消解心理上的问题。”

 【原因】 

学业、家庭、年龄等都是影响因素

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黄锦海代表认为,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社会经历少,心理情感较脆弱,如果课业负担过重以及教育方法不当,会使他们在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时,极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果学校教育仍以学生成绩为重,家庭教育也以孩子升学为首,忽视了日常的交流沟通,片面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甚至只重视学习成绩,缺乏正确的做人引导,缺少日常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就会使孩子心里想说的话找不到对象、想倾诉的委屈找不到地方,进而变得沉默寡言,不断封闭自己。”

秦钠代表

秦钠表示,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几种主要诱因,一是与校园生活相关的问题,比如学业压力、师生矛盾、校园欺凌等;二是家庭生活问题,比如父母关系恶化、父母对子女虐待、亲子关系恶化等;三是社会环境问题,包括社会不良势力的影响、网络不良风气的影响等。此外,还有自身心理问题,比如本身患有抑郁症或性格极度内向等。

吴坚也认为,青少年心理及生理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学习生活、社会压力、应激事件、亲子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困扰。“家庭环境缺失,父母缺乏必要的心理引导,青少年成长的烦恼、困难无法排解,也容易引发抑郁症等相关心理疾病。”吴坚说。

 【建议】 

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咨询档案,做到跟踪辅导

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黄锦海建议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而言,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明确专兼职心理教师的编制、职称、待遇、考核等,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到实处。”黄锦海认为,要持续强化、推进在全市各中小学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努力提升心理教师的心理辅导技术,逐步完善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机制。

他建议,要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咨询档案,做到跟踪辅导。对学生在校涉及的心理辅导、咨询内容、心理辅导课教育情况予以记录在册,可并入“成长手册”,形成一定的可查阅、可追溯的系统,以便在整个教育阶段进行持续跟踪、关注、促进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此外,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教育部门应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家长会或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家长青少年心理知识的普及培训,逐步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秦钠建议,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强化心理干预机制。“在校园内以多种形式的心理干预模式提早介入并解决问题,比如,加强体制教育框架内心理课程的内涵,增加心理学案例实践类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秦钠说,同时要在校园内建立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机制,使学生的负面情绪有合理的排解途径,并建立健全家校互动机制。

“大学生、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也值得关注,尤其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来大学可能有生活上、心理上的各种问题,又不好意思开口,需要有疏导的渠道。”秦钠透露,上海大学女教授联谊会正在发起一个“女教授有约”的心理服务,“专门针对一年级学生,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在网上预约,老师会面对面帮学生心理疏导。”

秦钠还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公益性服务机构的力量,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心理疏导性的服务,同时,在全社会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强化“生命教育”。

吴坚代表

吴坚代表也建议,建立中小学校内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机制;开设心理健康课堂,开放给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学习和了解相关精神卫生知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精力充沛,学校也可以在校内多开展对抗性、群体性的体育活动,并增加戏剧类、音乐剧类、沟通类的社团活动,帮助青少年释放压力、改善沟通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

 【回应】 

上海正积极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市人大代表、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在市人代会上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已经在积极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全覆盖,每个学校不同学段都要有。”沈炜说,除了课程全覆盖,心理健康教师也将配比到位。此外,上海已在计划打造“家长学校”,加强家长在关注和引导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常鑫/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