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防控|经历过非典,“小菜鸟”变成“老法师”,做过肺部手术的他冲在一线
2020-01-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1980年出生的张阳是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防治科的公共卫生医师。2003年,刚工作不久的他曾经历了非典时期,时隔17年,相似的疫情再次席卷而来。如今的他不再是初出茅庐的小医生,而是作为富有经验的资深医师带领一批年轻医生共同参与到这场防疫战役中。

80后“老法师”用聊天工作法

传授居家隔离窍门

张阳所在的殷行街道是杨浦区12个街道中人口数量最多、外来人口最密集的社区之一。今年1月24日(除夕),他与同事们临危受命,开始针对湖北省返沪人员进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原本,他可以退居二线。原来,前几年,张阳曾经历过一次肺部手术。因为身体原因,他可以选择不再像年轻人一样冲在最前面。但几乎没有一丝犹豫,所有的任务他照单全收。

时隔17年,脸上的青春痘不再,尽管生性有些内向的他在接受采访时仍有些词穷,但在面对居民时,他则换了一个人一般。在和隔离人员交流时,需要了解对方的基本信息。张阳不会直截了当地询问对方,而是在聊天中把所有的信息记全了。“如果直接询问的话,未免太过生硬,对方的感觉不太好,但是换作聊家常的方式,关心对方的身体情况,我想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善意。”不仅自己做到了,他还会将这样的小窍门传授给其他小伙伴们。

对于居家隔离的人员,张阳和同事们还会给对方发放健康告知书、要求对方签署居家隔离承诺书。这也是与17年前的工作方法不同的地方。在张阳看来,经过2003年的那次非典,这一次的社区防疫更为规范了。“不管是应急措施,还是防疫流程都比以前要清晰了,防护措施也愈发健全。还有健康告知书、居家隔离承诺书也是最新出炉的。”

“当年互联网还没有那么发达,可能大家对疫情都不太了解,现在公众知晓度比较高。以前你上门的话,对方可能有情绪抵触。现在接纳度相对会比较高。”张阳介绍说。

当然,接纳度高不代表所有的人都欣然接受被隔离。前期时,张阳会通过居委、街道排查到的信息,一个个给近期湖北来沪人员打电话核实,有极个别的人一口否认自己到过湖北的真实情况。此次此刻,张阳就会化身“老法师”,耐心地给对方讲明现在严峻的防控形势,希望对方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避免影响周围人的身体健康。一番循循善诱下,撤下了对方的心理防线。

为了帮助近期湖北来沪人员进行居家隔离观察,第一次张阳和其他同事要上门宣传,发放体温计等,与这些人员有近距离接触。起初,家人担心他的安危,但他却安慰家人,只要做好安全防护,就没有问题。

每次上门前,他都会做好一级防护,口罩、帽子、工作服、鞋套等全副武装。拿出一张照片,里面的张阳“武装”得更齐全了,他笑着解释说,这是在送来沪人员到集中隔离的宾馆时穿戴的两级防护服。

“既然我从事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好自我防护。让家人安心。自己也会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太累。特殊时期,总归有人要做这些事。作为党员,我责无旁贷。”张阳说。

用嘴巴甜换来理解与配合

忙碌之余与亲人在线过年

事实上,上门排查仅仅是第一步。每天都有新增的居家隔离人员。张阳与同事们做了分工,有的通过微信的方式,有的通过电话,一天两次与对口的隔离观察对象次确认体温,一旦发现对方有咳嗽、发热、全身乏力等现象,就要立刻开始采取措施。“如果是轻度的话,在家自己观察,如果病情加重的话,则可拨打120由专车送往发热门诊就诊。”

在拨打电话时,张阳会喊比自己的年长的人“叔叔阿姨”,“打回访电话时嘴巴一定要甜一点,不能很生硬。”一次次的回访,让彼此之间建立了感情连接。有一次回访时,受访对方给他拜年。一句简单的“新年好”让疲累的他感到心里暖暖的。

居家隔离时,如果有居民提出需要一家日常用品。张阳也会联系居委会,协助采购,解除对方的后顾之忧。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张阳的太太也是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两人是同行。但疫情发生前,太太就到外地过年了。春节期间,张阳和太太、父母分隔而居,通过视频、电话在线过年。“一方面是因为太忙了,另一方面,最近少走亲戚,是对大家负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