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回乡大学生的封城30天:我在湖北,我看见防疫森严,也看见希望如焰
2020-02-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今天的上海,春光明媚。今天的湖北松滋,同样阳光正好。在家的厅堂里,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中文专业大三学生陈国政正和妹妹练着还不太熟练的八段锦。大门半敞着,绰绰的光影落在脚边,新的一天添了份沉静温煦的力量。

今天是武汉封城后的第30个早晨,也是陈国政一家居家防疫的第30个早晨。在她眼中,爷爷奶奶总是起得更早些,总是不愿意闲下来,这个时间已经在捣鼓着一些室内的农事了,清扫清扫屋子,偶尔也会编织小巧的竹篮。爸爸开始了每天全家的消毒工作,妈妈在厨房里做着一家人的早餐。厨房里水声哗哗,锅碗勺筷不时相碰发出轻响,这是小村庄里晨起时分的烟火气。

上午8点,全家人的体温已查验完毕,村疫情防控工作群里又多了一条“全家身体正常”的平安语。接近一个月的抗疫时光,家里渐渐少了份对可能会感染病毒的恐惧,多了份积极抗击病毒的信心;少了份诚惶诚恐、惴惴不安的浮躁,多了份努力向上、健康阳光的生气。

原本,今天是陈国政启程返沪的日子,以迎接下周一的开学。现在看来,她还要在老家度过一些时日,但她觉得,应该不会很久了。在脑海里复盘了这些天的日和夜,她告诉我们,自己在湖北的那些看见——有防疫森严,更有希望如焰。

“我盼着开学,盼着疫情过后,已然都变得更好的你我他,再度相逢。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春满大地,山河无恙,人事皆安。”陈国政说。

让我们一起来听她的讲述——

  一  

秩序和科学拨开阴霾,敬畏和奉献予人心安

2020年1月18日,南方传统中的小年。小县城里的人们并未嗅到危险的气息,大街小巷依旧熙攘喧闹,这是临近年关专属的喜庆。老家的小村庄,虽非户户相邻,目力所及之处不时可以看见三四个同村邻人停下农事,驻足相谈。

然而,之后随着网上关于新冠肺炎的新闻日渐增多,或实或虚的传闻如潮水般席卷而来,小村庄里的人们亦开始关注此次疫情。

农历除夕的前一天,武汉封城。接下来的时间里,地区新增病例数开始攀升,从前总是持着这个偏远的小村庄“百毒不侵”论调的人士也开始改变口径。对于这个在很多村民眼里“神通广大”的新冠病毒,大家渐渐生出恐慌之感。

但也几乎是在同时,从线上到线下,从传染源至传播途径,地方政府联合村干部采取了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酒席家宴、拜年等聚集性活动皆被禁止,实行封村封路,委派指定的采购员,及时满足每家每户的必要需求。

村里的党员干部挨家挨户排查外来人口,尤其是自武汉返乡或是有武汉接触史的成员,做好详细的信息登记。村委会通过村疫情防控工作群、广播等途径分享各种防疫的知识和方法,每日查验体温并上报。

期间,亦会有村干部逐户走访,为每家每户分发必要的口罩,叮嘱尽量不外出,家中勤消毒,切实传达和贯彻暂时封村封路的政策方针。村干部第一次来的那天下着雨,雨天的小路并不友好,雨靴上满是泥泞,一个早晨的时间,他走过了71户人家。他走之后,村尾那个一直拒绝戴口罩的人戴上了口罩。

渐渐地,外出必戴口罩、回来后衣服必要消毒、勤洗手、定期消毒、密切关注自己和家里人每天的身体状况,这些都开始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每天的必办事项开始具有科学指导下的秩序性。这些不断给人以积极的暗示,即使是传染性极强的病毒,亦终究会被打败。

之前,在和好友交流时,她提到她在一线工作的母亲,每天全副武装地上班和全副武装地回家。而只要一回家,都会把自己隔离在书房中,不和她接触,隔空喊话已经成为母女俩的日常。即便如此,她每天祈盼和在焦灼中等待着的,就是晚上那一声门响,门响了,母亲就又平安了一天。她告诉我,她很想请求母亲给出一个下班的大致时间,那样她每天便可以少一点时间担心,但她也知道母亲做不到。

“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母亲的信条,而治愈、帮助、安慰的对象,是她面对的一个个即便垂危的生命。她说起母亲总是带着些许伤感的调子,这是一个女儿的心声。

“感谢你的妈妈!感谢所有医护人员!”我不自觉地这样回应她,我似乎看到了很多个奋战在一线的医者、基层干部、志愿者,他们那一份对于生命的珍重,那一份心系他者的格局,给浮躁的世界注入底气和力量。

  二  

如果无法做更多,那就平凡善良健康努力

除夕那天,爷爷张贴对联时坚决主张在大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的灯笼。家里人并非是反对挂灯笼,只是在这个本就不如往常节日气氛浓厚的日子里,对于这些事便也并不特别挂怀了。

爷爷是个比较务实的人,向来对于具有仪式感的装饰物并不过分地感兴趣,执拗地在门口挂灯笼打我记事起还是第一次。

红色的灯笼衬着红色的对联,愈发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氛围。每每自屋檐下走过,一抹红总能第一个映入眼帘,走入人心,那是吉祥,是活力,是生命的热情,抗拒不安,驱散恐惧。

封村封路的日子里,更大的挑战在于心态。每天早上起来,我总要仔细查看当日的疫情通报,一天天不断累积的数字,是一个个关涉生死的故事;各大群里真假难辨的信息总是让人头晕目眩。如此,不如怀有对人情的感受力,对不公的警惕和对希望的信念,居家隔离,不信谣,不传谣,不添乱。平凡的善良,并不渺小。

新闻里一支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不断驰援湖北,基层干部和志愿者站在一线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每一个人的身后,无不有离别的伤感、亲人的挂念和祈愿。他们,都是可敬的人。但是如果无法做到这么多,不妨做一个平凡而善良的人,健康着,亦努力着。

  三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在与外界的交互中获得力量

1月25日,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清晨打开手机,同学好友新年的祝福里亦有对于湖北疫情的询问与关切;来自辅导员老师、书院其他老师以及学校的关爱与帮助化作暖流淌过心间,“学校就是你们的后盾”,并无修辞,却足够有力,足够深沉,足够打动人心。

2月15日是武汉封城的第23天,也是天津第九批援鄂医疗队员到达的日子。这一天,2020年的第一场雪来了,轻轻的,田野里星星点点缀着的雪花总是让人愿意相信,它可以涤尽污浊,带走阴霾,还这世间一份无病无灾的安然。

手机里不断推送着举国抗疫的各类信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科学家、党员干部,他们的专业、认真、温度和情怀,让曾经不安的我们更加心安。手机屏幕前的我虽非身处抗疫一线,亲友群里宣传抗疫知识、为身边父母身处一线的孩子辅导功课……感受爱、接受爱、传递爱,我们都在行动。

有人说,灾难会让这片土地上各行各业和各色各样的人,更加凝聚团结。每个中国人,都是疫情的当事人,亦是抗疫的躬身入局者。

在援鄂行动“一省包一市”,我们看到了大国里风雨与共的担当;爱心物资不断驰援湖北,我们看到了人性里的善良与光辉。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彼此相通的悲喜架起了交互的桥梁,在交互中获得前行的力量。

  四  

盼开学,盼疫情过后我们的相逢

2月24日,这是我的学校原定开学的日子,原定带着新学期的希冀与憧憬,我们再次相聚于丽娃河畔、樱桃河畔的日子。疫情放缓了开学的脚步,却并未耽搁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步伐。

足不出户的日子,我仍然“见屏如面”,看到亲和温暖的辅导员,忙到深夜的教务老师,兢兢业业准备在线教学的师长,他们的努力与付出,让我们虽身处异地,依旧彼此相连。

一位老师和我说,上海已经很有春天的感觉了,相信很快便可以再相见。盼开学,盼疫情过后,已然都变得更好的你我他,再度相逢。

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春满大地,山河无恙,人事皆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