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守护人|9语种版社区防疫口袋书的出炉,是一群复旦学霸在“助攻”
2020-03-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近期,防疫重点转为防外源输入,考虑到居委一线可能面临与外籍住户沟通的语言问题,一周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迅速成立了一支“语·疫”线上多语翻译志愿服务队,为社区提供语言翻译的技术支持。如今,一群有着多语种技能的复旦学霸已经合力完成了9语种版社区防疫口袋书,并同步配套了音频录制。

与此同时,医院版口袋书已更新两版,目前已提供给包括儿科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多家医院使用,通过这几天的更新迭代,将在更大范围推广。

梳理问诊要点调查会话清单

制作预诊预判交流多语口袋书

当前,上海进一步加强涉外疫情防控和入境人员健康管理的工作,相关医院和入境人员较多的社区在一线排查、走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收治病患的过程中,面临如何有效与来自不同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的对象开展交流等问题。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团委书记贾怡锐告诉记者,为此,外文学院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迅速成立了“语·疫”线上多语翻译志愿服务队,在复旦大学团委和外国留学生工作处的支持下,组织英语、日语、法语、韩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波斯语9个语种的青年志愿者,对接社区、医院一线翻译需求,承担青年使命,服务抗疫一线。为了确保翻译准确,外文学院还组织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同时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团委提供专业支持。

居住小区内或工作单位内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若有,请说明具体情况;发病前家庭内或同事间、团体内是否有聚集性发病情况发生(≥2人,例如发热、咳嗽、流涕、气喘、乏力等),若有,请说明具体情况……志愿者们认真梳理出医院疑似病例问诊要点、社区走访调查问题会话清单,据此制作多语言版预诊预判交流口袋书(基本版),服务医院、社区前期基础排查工作。口袋书内容可根据医院、社区的具体工作要求进行个性化增补。

与此同时,同学们正在以涉外疫情防控政策、疫情防控知识、入境人员健康管理要求等内容,设计制作多语言版疫情防控宣传海报和宣传短视频,提供给医院、社区进行宣传、告知工作。

认真对待每一句录音

从40多遍录音中挑出最满意的版本

复旦大学2018级西班牙文系本科生黄睿彤告诉记者,在制作口袋书的过程中,还有不少同学身在国外,顶着时差从清晨或半夜开始值班,却从不说辛苦。“当我们第一版口袋书制作成功时,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成就感与其他的志愿活动都有所不同。这是我第一次作为全民共同努力中小小的一份子,尽管贡献的是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但我仍然期望我们的努力可以帮助到周围的人,让疫情防控工作做得更好。”

实际上,除了口袋书,志愿者还录制了音频版。“录口袋书的语音版还是很花力气的,因为想把每一句中文和每一句俄语都说得尽可能标准,这样对听的人来说会比较方便,所以自己一边听一边录,录了很多次。”复旦大学俄文系大三学生魏昕玥说道。

张慧洁在进行翻译工作。

复旦大学韩语专业的张慧洁此前有过韩国留学经历,但为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还是和韩国朋友认真细致地对翻译内容进行讨论和修改。为保证录音中发音的准确和流畅,她更是在录音前反复练习了多次,录音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一直录了40多遍才挑出了自己比较满意的版本。

复旦大学日语专业研究生胡昊中也是在献声录音时,运用在线日语语音语调展示工具,反复练习,以求录音效果更加自然。

志愿者们都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它是可以被推广的,拿着口袋书,带着音频,直接用来应对基层问题并派上用处,这就是大家最想看到的事。

胡昊中在录音。

现场“三方”视频

为外籍住户提供母语翻译

除了参与口袋书,志愿者们还根据排班时间,参与线上翻译的值守,以第一时间响应需求,定点定向提供翻译服务,通过电话、语音、视频等线上方式协助医院、社区工作人员与对象进行沟通交流。

正在武汉的复旦大学俄文系大三学生魏昕玥和正在上海的复旦大学学俄文系大二学生张子彤,几天前合力帮助江浦路街道完成了一场在线俄语翻译。

“当天是上午找到我们,然后下午5点钟就要协助翻译。我和学姐在那天下午基本一直都在准备,既是准备好翻译的内容,也要和社区确定好翻译的方式。其中,我们也得到了专业课老师的协助。”张子彤说。

通过和社区沟通,两位志愿者了解到需要帮助一位乌克兰住户杰尼斯,他的母语是俄语,英语说得并不利索。为此,志愿者需要通过翻译让他填写一份入境人员接收信息登记表,并为之讲解一些新冠肺炎的预防提示。

魏昕玥在为翻译作准备。

提前领到任务后,魏昕玥和张子彤就抓紧准备,整理翻译了一些社区会问的问题、把信息登记表制成中俄双语版以便这位乌克兰朋友填写,并整理翻译出一些新冠肺炎相关的预防知识。

同时,志愿者还和街道、居委会干部反复推敲,演练了整个上门流程,最终确定现场流程——街道工作人员在现场通过手机连线翻译志愿者,居委干部在微信群中向志愿者进行中文提问;一名志愿者按照提问内容向杰尼斯进行实时对话进行提问翻译;另一位志愿者同步在微信群中对杰尼斯回答的问题进行文字翻译;志愿者向杰尼斯朗读俄文版的告知书。两位志愿者用最快的时间将告知书和登记表翻译成俄语版。

当做完这些准备,两位志愿者心里踏实了许多,此时也差不多到了和社区约定的时间。当三方视频的弹窗启动时,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魏昕玥坦言,当时也不断在内心提醒自己,再紧张还是要做好表情管理,笑容要时刻挂在脸上,如果表情太严肃可能会误传信号。

“乌克兰人杰尼斯态度非常友善,他也鼓励并夸赞我们俄语说得不错,在感受到志愿者可能没有完全理解某句话的时候,也会放慢语速,用更多的解释来帮助理解。”两位志愿者说道。

魏昕玥是武汉伢,她告诉记者:“在我心里,潜意识里会觉得医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这些在抗疫一线的人们才是‘参与抗疫’,我只是坐在家里,对着电脑,做了一些很基本的很简单的但也需要人来做的小事情,帮了一点小忙。但我觉得,我们仍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远的‘远方’。”

打破障碍、促进交流沟通,是语言的最终使命,也是外文学院学子的使命。这些青年志愿者希望,将继续通过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来践行这一使命和责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