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党员最美守护者|抗疫下半场,他们依然坚守在前线
2020-03-2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在上海援鄂医疗队中,有140多名90后党员。在抗疫的下半场,他们依然坚守在前线。走近他们,会发现,原来他们那么生动、独特。一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援鄂“90后”的回信中所说的那样,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冲锋在前    4次递交“请愿书”  

为了能上前线,出生于1996年的华山医院护士夏从容前前后后投了4次“请愿书”。

第一次医院发出“召集令”时,夏从容就第一个在群里报了名。“因为我是党员啊。”她觉得理所应当:“万一有需要,人手不够的时候,我愿意顶上去。”她给了领导3个报名的理由:“第一,我过年前一个星期回过一趟家了;第二,我还有个弟弟,我不是家里唯一的小孩;第三,我还没结婚、没小孩,相对于其他同事来说对于家庭的顾虑会少一些。所以我觉得我是最适合站出来的。”

这之后,医院每一次发“召集令”,她都会报名。第二批、第三批,就在她以为自己没希望的时候,终于在华山医院派出第4批赴鄂“战队”的时候,夏从容“中选”了。

那时她已经在发热门诊工作了两个星期,刚回到科室病房上第一天班,她就接到了电话。“觉得这个电话就该我接到,我都报了那么多次名了!”第二天,她就开开心心地收拾了行李上了前线。但她还是没敢把消息透露给在安徽黄山的父母,只告诉了在上海的舅妈和表姐。“怕父母担心,回去时再跟他们说好了。”

比她提前5天抵达武汉的90后华山医院医师张红阳一开始也抱着这样的打算:“与其出发时让老人担心,不如等我凯旋后再告诉他们,那时他们就只有喜悦了。”直到市红十字会的一通慰问前线医护人员家属的电话打到家里,在河南的父母才知道儿子去了武汉一线。“我妈就来怪我了,说她的觉悟就这么低吗?但我听得出她还是担心的,一直在叮嘱我。”

“儿子是党员,肯定要冲在前。”张红阳安慰母亲。和夏从容一样,即使在家人眼中永远是没长大的孩子,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这些90后党员依然会说一声:“我上!”

  不畏艰险    与重症患者共同战斗近40天  

他们也不是天生就是那么无畏的。

出生于1990年的曹书梅是华山医院麻醉科的医生,和夏从容同一批赴鄂支援,都已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病房工作了一个多月。

ICU病人大部分是重症病人。曹书梅每天要进两套班,一个是18人组成的插管小分队,一个是在污染区监护病人。每天所要面对的都是要戴着呼吸机的奄奄一息的重症患者。在监护病房时,他们每天6个小时监护病人,给病人戴呼吸机,做各种药物调整,病人需要时,他们第一时间得上。

“刚开始的时候说实话还是有点害怕的,但作为医生的本能会让你在面对病人的那一刻忘记害怕。”曹书梅说。她第一次进入监护室,面对的是最重的一批患者,需要给病人打无创呼吸机,而在固定面罩的时候,其实是会接触到病人呼出的气体等。“但当时根本就不会去想那么多,还是会趴到病人的脸上去给他固定好,没有人会介意这件事情。”

ICU的病人随时随刻都有可能病情恶化。作为插管小分队的一员,值班的12个小时里要帮病人插管,也可能要帮病人拔管。而拔管的时刻往往就是病人没有了呼吸的那一刻。那是曹书梅觉得最难熬的时候。

“一开始收治的病人基本上都是非常严重的,有时候经过一轮轮的大抢救,最后病人还是宣告死亡,我要去拔出他的气管插管,而这个插管可能就是我前一天刚帮他插进去的。这个时候真的会觉得很绝望。”电话中她的声音都有些哽咽。

这种对于生命逝去的无望和畏惧,让他们对抢救时间变得分外珍惜。“每次只要一看到病人有一点点不对,我们就会马上冲进去开始做心肺复苏,没有人会犹豫,会退缩,也完全不会想到说我有没有防护到位。”曹书梅说,每次做心肺复苏也总是会做很久,“我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述,就是对病人会非常执着。每个小伙伴都会这样。”

医者仁心的本能,让年轻的他们义无反顾。对生命的敬畏,才让他们能够战胜对死亡的畏惧。

  坚守到底    放弃回家选择继续留守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后续还将继续收治重症患者,ICU病区也将是最后关闭的病区,这也意味着,曹书梅和夏从容都将会是最后一批回上海的队员。本可以回家的张红阳也决定和她们一起坚守到底。

张红阳在上海的家里养了两只猫,一只叫浆糊,一只叫对联。离开家第39天,他最挂念的就是这俩小家伙。还有点儿担心4月份就该续租的房子:“房东该找我了。”他在电话里笑着说。

张红阳2月4日跟随华山医院第3批支援队赴鄂,在武汉红山体育馆方舱医院服务。前几天,方舱医院胜利“关舱”,他们的支援任务也已完成。本来这会儿他该是可以回家的,撸撸久违的猫,也不用挂心交房租的事。但他和其他20位左右的医护人员还是选择了留下。

“我们商量了一下,都选择志愿留下来继续帮我们第4批在光谷重症ICU的医生们的忙,因为他们那边比我们其实更辛苦,我们人虽然不多,但能多帮一点是一点。”

来到ICU病房,也让张红阳感受到了面对重症患者的艰辛。“病人的状况一直不断,监护仪滴滴滴的警报就没停过。这跟方舱的轻症病人情况完全不一样。我们还能和病人聊聊天,这里医生都没办法跟人做交流,就是跟仪器打交道。”  

尽管如此,他也没有后悔做出留守的选择。“我在方舱坚守到胜利了,也一定会在这里坚守到底。”他说。

方舱收治的都是轻症患者,但医生工作的量非常大。“我们一般4个医生一天要查200多个病人,一般早上8点进去,查到12点,然后拍照、换衣服出去,午饭左右的时候把医嘱下达到外面的办公室,再赶紧开医嘱,然后再反馈给里面的护士们,才能够在下午一两点钟完成配药。工作节奏还是很紧张的。”张红阳告诉记者。

在方舱刚开始穿防护服工作的时候,张红阳是第1个顶上去的。“我是党员,又年轻力壮。”本来应该4小时一轮换,但由于交接的问题,那次他从下午6点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2点。         

在最累最辛苦的时候,是信仰的力量让他撑了下来,“坚持才会胜利。”他说。随着医院越来越完善,效率也越来越高,他也收获了胜利的喜悦。很多出了院的病人和他加微信,走的时候还很不舍地要拍照。张红阳会期待每天查房时看到病人的笑容,他记得有一位60多岁的张阿姨,想早点出院回家,每次都会和他撒娇,“就感到特别亲切,让我想到了自己妈妈。”张红阳说。

他坚持到了送走方舱的最后一批病人,也期待着和同伴们共同迎来ICU病房关闭的那一天。

>> 90后党员 <<

他们有90后的独特个性

和张红阳一样,夏从容也感受过这种喜悦。“原先在病房外,看病房里一排过去所有的病人都是毫无生气的躺着,边上一堆机器,监控里传来的都是各种仪器的报警声,但是今天,我们有病人出院了!”3月19日采访夏从容的那一天,她的开心从听筒里都能感受到。

看着一个50岁的中年男人在里面蹦蹦跳跳收拾行李,这个24岁的小护士和同事开玩笑:“感觉像自己儿子长大了,就有一种老母亲的感觉,看到自己照顾的孩子终于能健康地站起来了,太欣慰了。”

这样的玩笑让全病房都乐了。90后们的“没心没肺”,在这时候却带来了积极乐观的力量。“我们领导也说,你们真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自己给自己找点乐子。”夏从容大笑道。  

他们觉得在防护服上写名字太无聊,“我们想要展现自己的个性!”防护服就变成了个人画展,比赛到现在还没结束,每个人会画上自己最喜欢的卡通画、卡通人物。会在吹给病人用的管道支撑用的手套上画上加油笑脸,还写上“最可爱病人奖”等等。“你想,万一那个病人一睁眼看到一个最可爱病人奖,不是会很高兴吗!”在病房里,像夏从容这样的90后就成了“气氛担当”,用乐观的笑容让吃苦也变得更好受,让病痛变得不那么沉重。

去武汉之后,有很多人包括大学到现在微信没说过话的同学,都会给夏从容发消息,问她缺什么。“你知道要等我回去请我吃饭的都排队排满了两个多星期。但我一直想跟大家说,我真的只是感觉换了一身衣服换了个地方上班,我体力好,以前忙起来也经常6-8个小时不上厕所、不喝水、不吃饭,所以我们一定没问题的。”夏从容说。

而1991年的张红阳也是位“灵魂画手”,方舱很多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上都留有他的大作,加上眼镜后一双带笑的眼,让他在病人中也很有人气。

乐观、积极和个性,让这些90后在风雨尘土中也依然能展现出青春最蓬勃的力量。

他们也在实战中磨砺了党性

“来到这里,我学到的更多。”夏从容说,只有在危急时刻,她这样年轻的95后才有可能来到最最一线的地方,去应对在日常工作中不会遇到的紧急情况,而这都将成为成长的勋章。

刚刚到方舱医院的时候,张红阳也碰到过焦头烂额的时候,从最开始的搭帐篷、户外工作、搬物资,到整个治疗流程的制定,与其他医院医生的磨合, 再到对患者情绪的抚慰、治疗的跟进等等。一周时间,他们将一个体育馆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医院。“这都是以前不可能学到的经验。”

而对于曹书梅来说,让自己在面对最残酷的现实时变得更为坚强,她经历了一次心理上的涅槃。如今,重症患者好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过长时间的治疗活过来了,甚至有了可以出院的迹象,“这个时候就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也会觉得自己成长了,内心更强大了,我知道自己在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她说。

这三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新冠肺炎青年突击队的成员,各自在这场突击战斗中经受住了磨砺。

这场疫情是一场战斗,也是一场考验,是一次成长,更是一种激励。“我是党员我先上!”身边的榜样让很多同龄人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到目前为止,上海援鄂各个医疗队党支部总共收到了200多份入党申请书,其中很多来自90后。仁济医院95后男护士于景海在武汉雷神山医院递交入党申请书时说,这一次他真正领悟到了“什么才是共产党员”。

而在曹书梅看来,90后最大的一批已经像她一样三十而立了。“就应该要承担得起社会责任,党员更是责无旁贷。”她说。

在最累的时候,曹书梅曾在休息区看到过一箱芒果,上面写着:“来自海南16名00后的祝福。”她当时就非常感动:“10年前的我肯定没他们那么厉害。00后也在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我觉得我们一代一定会比一代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