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防控|环环相扣、无缝衔接,上海的全程闭环管理严格中不失温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刘春霞 陈泳均 通讯员 张立
为更好地应对境外输入性风险,上海实施了严之又严的闭环式管理。在旅客从机场落地入境到集中隔离观察期间,全流程的闭环式管理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紧张有序中不失温度。
浦东机场卫星厅打造“迷你口岸”
专供进京国际航班入境使用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为北京到港国际航班第一入境点后,浦东机场与海关、边检、公安、卫生和地区政府通力配合,协同作战,筑起严防疫情输入的第一道防线。记者从上海机场集团获悉,浦东机场S2卫星厅已打造了一个“迷你口岸”,专供进京国际航班入境使用。
3月24日13:50,搭载248名旅客、由阿联酋迪拜飞来的国航CA942航班降落浦东机场。这是根据民航局等五部委的公告,首个目的地为北京、第一入境点为上海的国际航班。从航班一落地,浦东机场就与海关、边检、公安、卫生和地区政府通力配合,协同作战,严防境外输入。
记者了解到,机场方面为分流航班预留了专用远机位,安排5辆专用摆渡车,协助海关、边检等联检单位在卫星厅临时新建了一个专用入境口岸,设置了测温仪、海关和边检的查验设施。按照既定流程,机场方面做好旅客服务、转运等闭环管理措施。
据介绍,这个专用入境口岸设置在浦东机场S2卫星厅的601号远机位候机厅,23日晚间,机场与海关、边检密切配合,在15个小时内完成了候机厅的布局调整和改造施工,连夜打造出了这个功能齐全的“迷你口岸”。
“迷你口岸”内测温、边检、流调等功能配备齐全、紧凑便捷,各类全新安装的设备经调试后状态稳定。同时,机场还尽可能为旅客提供较为宽松舒适的人性化环境,座椅全部配备必要的电源设备,便于旅客充电通讯,并且提供免费的正餐和冷热饮水,以及零食自助销售,确保在严密防控的同时不失上海服务的优质舒心。
从落地到隔离
这群“机场大白”全程陪同
从3月6日起,崇明32名志愿者赶赴上海浦东、虹桥机场,成为首批驻守机场的守护者,10数天24小时日夜奋战,这些“机场大白”牢牢守护住城市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来自崇明区新河镇的季烨帅是一名95后,年纪轻轻的他在得知招募志愿者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开展志愿服务的第二天,有一名境外人员要送去自己所在的乡镇,原本休息的他又主动请缨前往。季烨帅说:“这名境外人员是从意大利罗马起飞,中转莫斯科到达上海浦东的。这可是从’重灾区’意大利过来的,一开始我还有点紧张,但做好一切防护措施后,我觉得也没什么问题,最后用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快2小时把他平安送到了乡镇隔离点。”
张国飞是此次崇明志愿者队的领队,除了每天值守外,他还负责全队上下的后勤保障、每天参加例会,把最新的消息传达给小伙伴们。随着国外疫情发展日益严峻,重点国家名单不断扩容,也意味着“战疫”升级。“3月17日接到最新通知后,当天下午2点钟开始实行新的标准,所有入境人员到我们点位登记的,统一由公交巴士送达区级指定隔离点。由于我们这是一个闭环,所有送出去的人员第一时间都要和乡镇沟通、协调,等所有单位接收完了,有承诺书签订好以后上传到我这里,我这个转移工作才算结束。” 张国飞说。
每个执勤点位安排四班人员轮班值守,每班6个小时。6个小时下来,防护服里湿漉漉的都是汗,护目镜也蒙上一层水雾。“以前羡慕人家有N95口罩,现在自己戴上了才发现还是一次性普通口罩舒服。通过这一次执勤,对我们最前线的医务工作人员真的有了更多的敬意。” 港西镇文广站副站长顾卫丰说。
在浦东机场驻点工作以来,志愿者们穿着防护服,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基本不喝水。由于四班制的特殊性,吃饭、睡觉都不规律。“穿着多层防护物品,我们工作的时候经常需要大声囔囔,一天下来常常口干舌燥,嗓子都喊哑了,好几个同志嘴上长满了泡。可是面对着艰辛与困难,没有人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10分钟急救到位
松江开辟“绿色通道”
3月21日深夜,雷女士及其儿子被安排至位于方松街道的集中隔离观察(留验)点,不料,在入住数小时后突发心脏疾病。
“我还记得那天凌晨1点,我们医护人员突然接到一个紧急电话,说雷女士有些不舒服。”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徐先锋回忆,由于雷女士入住前并未告知有任何基础性疾病的情况,观察点的医生有些措手不及。
徐先锋立刻安排全科医生前往雷女士房间。凌晨1点30分,医生发现,雷女士心率偏快,“已经达到120次/分钟的频率。”除了心跳过快之外,雷女士还伴有胸痛及抽搐的症状,考虑存在急性心梗可能,医护人员二话不说,拨通了松江区医疗急救中心的值班电话。
凌晨1点40分,急救中心的专车来到观察点,雷女士被迅速转移至松江区中心医院。与此同时,观察点的医生与中心医院急救室医生迅速就雷女士的病情进行了沟通。“我们必须要和转诊过去的医院做好对接,才能保证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精准治疗。”徐先锋说道。
凌晨2点左右,雷女士到达中心医院。凌晨5点30分,急救结束,雷女士各项指标终于显示正常。
事实上,不仅是雷女士,徐先锋透露,此前,类似的急救行动还有很多。就在不久前,一名孕妇在隔离观察期间突然出现出血迹象,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急救中心立刻将其转移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最终有惊无险。
面对这些紧急情况,除了专业的医护力量外,松江区对隔离观察人员开辟的“绿色通道”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让一次次转诊行动安全、便捷而又迅速。
记者获悉,松江区在每一个集中隔离观察(留验)点启动前,除了配备足够的医护人员外,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更是制定了一份详细的24小时值班制度,包括松江区中心医院、急救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等在内,均设立了24小时值班电话。一旦隔离观察人员身体出现不适,急救中心便会派出专车,在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将其转移到相关医院,从专用通道入院就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刘春霞 陈泳均 通讯员 张立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