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没有生命健康,哪来诗和远方?春季户外运动时要注意6个细节
2020-04-0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天气转暖,疫情向好,户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了。在上海的一些小区和公园内,出现了不少市民聚集聊天、打牌和扎堆锻炼的现象。在春季户外运动时,如何做好个人和家人的健康防护呢?在下午新闻发布会的健康知识科普环节,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向大家介绍了春季户外运动的健康知识。

吴立明表示,适当的户外活动不仅能放松心情,还有利于提高免疫力。春光虽好,不忘防疫,在回归大自然的同时,也不能掉以轻心。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特别提示广大市民,户外活动应注意以下六个细节:

1.运动慎选择。可以在人少空旷的场地,进行健步走、做操、羽毛球等单人或非近距离接触的运动形式;尽量不开展篮球、足球等有肢体接触的群体性运动;循序渐进,唤醒久宅的身体。

2.口罩分场合。在户外人少处步行、骑行或锻炼时,可以不戴口罩,剧烈运动时不宜戴口罩,避免增加心肺负荷;如遇来人,请主动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人群相对密集时,记得佩戴口罩。

3.防控须配合。在进入公园、景区等公共场所时,请提前预约,出示随申码,配合测体温,积极配合管理方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4.保持好习惯。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掩住口鼻,口鼻分泌物或吐痰时用纸巾包好,弃置于垃圾箱内;不随地吐痰,不摸眼口鼻,不乱扔垃圾。

5.保暖不要忘。初春季节,气温变化较大,外出活动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感冒;运动时带好干净毛巾,及时擦汗。

6.回家不放松。及时脱去外套,悬挂于通风处;清洗双手和脸部,有条件的也可洗澡,适量饮水,补充水分。

“此外,我还要特别提醒‘一老一小’两大重点人群。” 吴立明表示,当前老人们仍不要参加广场舞、合唱、打牌、扎推聊天等聚集性活动;避免太早出门,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儿童应在家长陪伴下外出,注意活动量。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手卫生、不摸眼口鼻;带回家的玩具和物品也要做好清洁、消毒。

“朋友们,没有生命健康,哪来诗和远方?继续做好科学防护,方能享受明媚春光。”吴立民说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