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客”变“常住”!上海“在册”野鸟约占全国1/3
2020-04-1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本周是第39届上海爱鸟周,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上海对鸟类吸引力越来越大。本世纪以来,新的鸟类观察记录不断增加,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记录“在册”的野鸟种类达501种,约为全国鸟类种类数的三分之一。

 丝绒海番鸭“打头阵” 

丝绒海番鸭。

2020年元旦前后,一只罕见的黑海番鸭雌鸟在滴水湖被发现,吸引了大批观鸟爱好者前去拍摄。结果,爱鸟者不仅拍到了黑海番鸭,还拍到了一只外形与黑海番鸭相近的鸟儿。

经过上海自然博物馆专家的研究,它是丝绒海番鸭,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和大熊猫同等珍稀的易危(VU)级别物种,此前从未出现在中国的鸟类记录里。有爱鸟者翻看此前的照片发现,2019年12月10日,丝绒海番鸭已在滴水湖出现,但被误以为是斑脸海番鸭。

丝绒海番鸭繁殖于斯堪地纳半岛、爱沙尼亚东部至俄罗斯的叶尼塞河、西伯利亚中部至哈萨克斯坦。另外还有一个独立的种群分布于土耳其、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它们的越冬区域位于西欧南部海岸线至地中海北部区域,也会出现在黑海和里海。

东亚地区出现丝绒海番鸭,鲜有记录。如此稀客为何光顾上海?这只迷糊的丝绒海番鸭可能是跟着“隔壁邻居”斑脸海番鸭一路来了上海。

在北半球,斑脸海番鸭等鸟类会在春夏季飞到纬度较高的环北极地带求偶繁殖。待到秋季来临,鸟儿集成或大或小的群体一起南迁。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繁殖区域常有少许交错重叠。这只丝绒海番鸭可能闯进了斑脸海番鸭的繁殖区域,跟随斑脸海番鸭群南迁至了上海。 

 “迷途”鸟儿空降上海 

叽喳柳莺。

上海今年新记录的鸟类,许多和丝绒海番鸭相似,误打误撞飞到上海。

1月21日,有爱鸟者在南汇嘴观海公园附近拍摄到叽喳柳莺一只,为南汇东滩第425个鸟种记录。叽喳柳莺是体型略小的绿褐色莺,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越冬至地中海、印度、伊朗、伊拉克和北非等地。

除了叽喳柳莺,今年3月,绿林地鸟类监测中发现了林雕。林雕是一种完全以森林为栖息环境的猛禽,特别是中低山地区的阔叶林和混交林地区,有时也沿着林缘地带飞翔巡猎,但从不远离森林。林雕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国东南部、东南亚、苏拉威西岛、马鲁古群岛及大巽他群岛。作为罕见留鸟,林雕见于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北部等地。

林雕。

据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一个统计周期(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上海记录到的水鸟主要包括迁徙鸟和冬候鸟,共计120余种,近50万只次。迁徙鸟以鸻鹬为主,冬候鸟以雁鸭和鸻鹬为主;记录到的绿林地鸟类主要为留鸟,共计50余种,近10万只次。

 上海生态环境趋佳吸引鸟儿“常住” 

凤头鸊鷉。

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底,上海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末的3%增长到了17.56%。根据规划,上海“十三五”期间将累计造林30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8%以上。

更多鸟类在上海被观察记录到,除了上海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以外,还得益于近百年来几代鸟类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专家表示,鸟类看重的栖息地条件一般有三个:一是安全的隐蔽场所;二是丰富的食物来源;三是极少的外来干扰。上海符合这三个条件,吸引和影响了一些鸟类,尤其是旅鸟和冬候鸟。一些鸟儿甚至改变它们原来的习性,成为新的上海“常住居民”。

上海所有有确切文献记载的鸟类中,南来北往的旅鸟和在上海越冬的冬候鸟占到六七成,这是因为上海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段,是鸟类沿海岸线迁徙时的重要驿站之一。其中,属于上海冬候鸟的凤头鸊鷉,它们中的小部分个体,甚至会因为“冬宫”住得太舒服而“续租”,进而把上海变成一年四季的家,在此生儿育女。

爱护鸟类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鸟类,正在成为一种城市声音和越来越多市民的自觉行动。这周恰逢第39届上海爱鸟周,本届爱鸟周的主题为“禁食野味给‘羽’生命珍爱,革除陋习彰显文明‘申’态”。保护鸟类,市绿化市容部门也倡议:不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不将野生动物作为宠物饲养,更不随意放生、丢弃,发现受伤、死亡的野生动物,及时报告野生动物保护机构,不破坏、不捡拾,不破坏野生动物栖息环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