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从60亿元增长到12734亿元
2020-04-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新华社/图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上海市政府在浦东采取十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就此拉开浦东开发开放的大幕。

30年来,浦东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734亿元,增长了210多倍;财政总收入从1993年的1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316亿元,增长了380多倍;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浦东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80的GDP、1/1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 金融中心 ◆

2019年浦东金融业增加值达3835亿元

占全市58.1%

1990年国务院同意开发开放浦东,支持浦东建设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金融贸易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浦东获得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国家级交易所的设立,15%的企业所得税率,运用多种手段筹措开发建设资金,“省部楼宇”政策,外资银行率先开展人民币业务,设立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等。

这一时期,小陆家嘴地区的开发已具雏形,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汇丰大厦、国际会议中心等代表性楼宇相继建成。金融要素市场快速集聚,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7年迁入浦东,上海期货交易所于1999年落户浦东,钻石交易所于2000年设立。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入驻,1992年,全国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获批在浦东开业,1995年,首家外资银行日本富士银行在浦东设立上海分行。至2000年,落户浦东的外资银行达到24家,数量居全国首位,其中包括美国花旗银行、香港汇丰银行、日本东京三菱银行等全球知名金融机构。

2002年,上海市首次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表和路径图,时间表为2000年至2020年,路径图为“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建成”。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7月,上海市提出抓住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机遇,推进实施金融发展聚焦浦东战略。这一时期,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持续入驻,代表性机构有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银联、交通银行总行、太平洋保险集团总部、国际著名再保险机构劳合社等。驻沪金融监管部门齐聚浦东,2005年央行上海总部落户浦东,随后,上海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相继迁至浦东。

2005年10月,浦东新区与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外汇管理方式九条改革试点措施》,对于浦东吸引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银监会启动外资银行法人化转制试点,花旗、汇丰、渣打等首批9家外资法人银行全部落户浦东。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出台,首次从国家层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等内容进行了全面部署。5月,市委市政府在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浦东是上海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和主战场。这一时期,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主要交易所的排名居世界前列。金融机构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每年新增监管类金融机构40家以上。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后,金融业开放创新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公司、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总部先后设立; “沪港通”“债券通”先后推出,“黄金国际板”平稳运行,原油期货正式上市,国际再保险平台正式上线,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境外投资者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

2019年,浦东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835亿元,占新区GDP的30.1%,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58.1%。截至2019年年底,浦东累计拥有112家国内上市企业(包括科创板9家)、55家境外上市企业、14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81家上海股交中心挂牌企业;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合作建设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服务长三角区域发展;设立小微企业增信基金,累计帮助1129家次企业获得31.3亿元贷款,其中小微企业占比86%。

◆ 贸易中心 ◆

货物贸易2019年20514.7亿

占全市60.3%

2001年,国务院正式确立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战略定位,经过“十五”到“十三五”规划,上海基本建成了国际贸易中心。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2015年达到2720亿美元,“十三五”期间,货物贸易持续增长,2019年20514.7亿元,占全市60.3%,较2010年末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2015年服务贸易总额达775亿美元,占全市四成;“十三五”期间,服务贸易稳步增长,2019年服务贸易总额为871.57亿美元,占全市份额达到47.27%,较2018年上升2.31个百分点。新型贸易不断兴起,供应链贸易和贸易新业态不断涌现,跨境电子商务不断成长。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保税进口从2014年的6.7万票增加到2018年的346.9万票,货值也从2014年的0.1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7亿元。

自贸试验区效应带动外商投资。自2013年12月自贸区挂牌以来,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0515个,累计合同外资1271.04亿美元,实到外资318.16亿美元。总部和研发中心集聚度领先,浦东新区历年累计获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332家,占全市的46.11%,累计被认定的研发中心为240家,占全市的52.06%。各类总部型机构对浦东新区销售额、税收、进出口贸易额的贡献超过所有外资企业总量的1/3。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加速,目前,浦东大宗商品市场共计18家,其中,资源配置型平台企业6家;浦东大宗商品市场交易额达到4236亿元,约占上海全市规模的35%。浦东新区拥有有千亿级市场1家,500亿级市场3家,百亿级市场新增1家,共计3家。

聚焦国际消费,充分发挥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上海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的作用,积极完善“产地直达”“前店后库”“保税出口”“进口直销”等跨境电商模式,推动进口商品消费模式创新。

2013年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商事登记制度,形成以备案管理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贸易便利化的探索推动了新型贸易模式和贸易功能创新等,形成了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推动了营商环境改善。

◆ 航运中心 ◆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浦东占90%

2009年,浦东新区航运服务办公室成立,围绕牢牢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和上海自贸试验区4.0升级建设契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改革创新为抓手,重点推进航空、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法律、航运人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优化提升国际营商环境,全面推动建设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核功能区。

2008年,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首次排名全球第三。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排名全球第一( 浦东占比86%)。2016年,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排名全球第九。

2019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4330万标箱)连续10年全球第一,浦东(3907万标箱)占90%。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363万吨,占市90%)连续12年全球第三,旅客吞吐量(7601万人次,占市63%)连续4年全球第九。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覆盖“通关+物流”全程跟踪查询、船舶联合登临检查、口岸资质办理等领域,并在全国率先实现登轮、搭靠证件无纸化。推行货物查验无纸化改革、推广进口“提前申报”模式、实施报关电子委托代理等举措,2017年海关货物通关时间实现压缩1/3目标。浦东国际机机场自助通关通道达105条,占上海自助通关口岸总量的2/3。通关物流全程无纸化作业,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无纸化全面推开,推进提货单换单电子化和提货单无纸化,取消出口集装箱装箱单,口岸申报、查验、放行等各环节的通关无纸化率达98%。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新华社/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