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喊话年轻人:未来30年,浦东是你们的天下
2020-04-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曾几何时,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今天,是浦东30岁的正日子。

1987年,刚刚硕士毕业的30岁的周汉民成为浦东开发联合咨询研究小组的成员。

时光荏苒,30多年来,昔日这位血气方刚的青年教师不仅成了浦东的规划者、开发者之一,还是一桩桩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2000年,周汉民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成为全市首位转型为区政府官员的学者。也是在那一年,为了第一时间处理公务,他将住处搬到了浦东。

作为浦东新区首届人民政府副区长,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浦东人,周汉民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回忆了自己与浦东的不解之缘,更喊话当下的年轻人:未来30年,浦东亦是你们的天下。

▼ 勇当先行者 ▼

  拜访过提出浦东开发开放建议的第一人  

1987年7月,美国旧金山一位爱国美籍华人、预应力专家林同炎先生,向当时的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写了万言书,提出浦东的开发问题,改变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张床的局面。这封信转交到了老市长汪道涵手中,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浦东开发开放的前提研究。

也是那一年,浦东联合咨询研究小组应时而生,汪道涵担任顾问,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任组长。彼时的周汉民刚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济法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老师。和他同组的都是浦东开发开放相关领域的专家。有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俞健、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於品浩、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李佳能、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教授陈泽浩。

当时,周汉民受托两桩要紧的事,一是浦东开放度的研究,二是法治环境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位于中山东一路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底层的一排临时搭建的铁皮房,成了周汉民和小组成员们的临时办公场所。

为了研究开放度,周汉民和同事们前往刚刚开放的海南,学习海南开发30条;又远赴旧金山,拜访林同炎先生。

“林老先生出身于名门望族,虽身在万里之外的旧金山,但对上海的发展异常关心,老人在交谈中露出的拳拳爱国心更让人动容。”与林老先生的那次交谈,让周汉民等人颇受启发:浦东开发开放需要巨额资金,没钱没政策,凭什么可以吸引别人来投资?如何拟定土地批租的政策,如何商议滚动开发的方法,需要汲取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

现在回想起来,这位预应力专家对浦东开放开发的见解堪称一针见血,他提出必须由点带面,由面成片地开发浦东。

后来,浦东“三点一线”的开发设想也脱胎于此,“三点”即陆家嘴、黄楼(大致为今天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区域)、外高桥,“一线”是沿杨高路开发一条新路。这样的设想也得到了林同炎先生的肯定。

现在来看,陆家嘴、外高桥是按照当年设想建设的,黄楼这个点移到了金桥;“一线”变成了新建的世纪大道,大致沿东方路开发。

除去顾问外,小组成员一共6个人。没有编制、没有津贴,只有抱着对国家和城市发展的殷殷热情。隔三岔五地,大家会和各个领域的专家头脑风暴。周汉民将这些人称为“志同道合者”。

在此期间,周汉民连续发表了两篇洋洋洒洒的万言论文,提出浦东开发开放要立法先行。由其撰写的《浦东立法课题研究报告》拟订了约20万字的有关法规草案二十多件。

1988年5月5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西郊宾馆召开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周汉民所在的小组在这次会上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基本构想,提出浦东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现代化标志,引发世界舆论高度关注。

1987年汪道涵顾问和浦东开发联合咨询小组成员在一起。周汉民在后排左三。

▼ 紧急受命 ▼

  担任立法咨询专家和英文文本的总审定  

1990年7月7日,中央政府委派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担任中国市长代表团团长,出访美国,随行的有5位学者,其中一人就是周汉民,那时的他只还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一名普通讲师。

一路访美,来到纽约时,有记者问,听说浦东开发开放已经提上议程,但浦东开发开放的优惠政策一共有10条,在报纸上刊登的版面比一个巴掌还小,如此少的优惠政策,何以吸引外资?朱镕基市长坚定地回答说:我们会立法,以此来引领浦东的开发开放。

坐在底下的周汉民知道,朱市长说出那句话的时候,尚未有一部涉及浦东开发开放的法律出台。

7月26日从美国返沪后的第二天,市政府就召开了重要会议,中心思想是加快浦东开发开放的立法。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法律正式颁布时,要同时使用中、英、日3种文字,以便第一时间传播给海外投资者。用三种语言的文本同时发行,在中国的地方立法上堪称史无前例。

周汉民郑重受命,分别担任立法咨询专家和英文文本的总审定。对于第二个任命,周汉民坦言:压力很大。“我从22岁开始系统学英文,虽说英文还可以,但自认没有到非常好的程度。”

按照惯例,每一条法律条文都没有注解,更不可随意诠释,立法要做到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有的词只有中国有,国外没有怎么办?彼时的上海只有四家外国法律事务所有驻沪办事处。周汉民与其中一家律所的主管律师有私交。有段时间,为了了解一个词的译法,周汉民屡次到联谊大厦拜访对方,笑脸寻求帮助。

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这位律师每小时的咨询费就高达500美元。在得到“政策性亏损”这个词的准确翻译后,周汉民欣喜不已,迄今他还铭记这位“一字之师”。

从7月下旬决定立法,到9月10日浦东开发开放首批九项法规的中、英、日3种版本同时向全球公布,全程不到2个月的时间,也侧面反映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心。

1990年4月18日,李鹏同志宣布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到今天整整30年,物换星移,沧桑巨变。

不久后,国务院有关部门来了一位领导,周汉民陪同对方前往陆家嘴调研。从车上下来,对方问:“陆家嘴在哪里?”周汉民有点懵,随手一指。“这就是陆家嘴。”所指处只是一片农田、民房,几家工厂而已。一眨眼30年过去了,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第五次扩大封关仪式,周汉民在右二。

▼ 走马上任 ▼

  当选副区长,筑巢引凤,不负使命  

2000年8月,周汉民当选为浦东新区首届人民政府副区长。

“一个知识分子能够零距离地参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是最大的荣耀。”在多个场合,周汉民不止一次地说起这句话。 

周汉民回忆说,组织上生怕他有种种顾虑,先免去他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院长兼法学院院长一职,让他没有后顾之念。

当年,从大学直接调任学者赴区政府部门担任副区长,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顶着副区长的头衔,周汉民再次感到了重担和责任。彼时的他对政府部门的流程十分陌生,“就是一张白纸。那时的我连文件都批不来。我最好的老师就是我的秘书,文件怎么签批、怎么请示,一步步学,一步步来。”

条线太多,节奏太快,工作太杂,任务太重。每一项工作对周汉民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他恶补相关条线的知识。从书本中学,向有经验的同事学。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走马上任后他每周都要去企业、学校和医院等部门调研,有时一天的车程就达到四五百公里,午饭和晚饭时常就在车上解决。

那时,周汉民最担心浦东没有名医院,没有名学校,没有现代文化事业的吸引力。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下,积极引进大学、中学,建设文化项目,金融学院、立信会计、华师大二附中等学校纷纷落地浦东,东方艺术中心也在他任内开建。

浦东几所重点幼儿园、中小学,他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回了。他还邀请女排名将李国君在浦东任排球教练,邀约胡荣华到浦东开设胡荣华象棋学校。

周汉民给自己做了一个工作规划:浦东有500多所幼儿园、大中小学,每周走访两所,在五年任期内应该就能走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在浦东真正的工作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个月。2001年11月,他作为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常驻法国巴黎,从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工作。

即便早已不在浦东任职,他仍心系浦东的教育。“早在40多年前,我就主张一定要建一所浦东大学。今天临港的开发亟需人才,现在是很好的契机,我们完全可以在这片新的热土造一所浦东大学。”

2011年周汉民在外高桥举行的“世界贸易协会论坛”上演讲,提出建设上海自贸区的设想。

═    对话    ═ 

记者:请您简单评价一下浦东开发开放过去30年的成就。

周汉民:我对浦东的感情很深很深。尽管后来去申博了,但这份情结还在。每当我走在世纪大道上,看着周边高楼矗立,浦东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十分感慨。

1990年,浦东新区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新区。

如今的陆家嘴在整个世界上都是赫赫有名的,是最朝气蓬勃、最有生机活力的CBD,拥有超过30万金融白领。以陆家嘴为核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就是在这块热土上催生的。从一片农田到现在的雄姿英发,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先例。堪称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翘楚。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破土而出,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楔子。

敢为人先,需要有为人先的勇气和担当。可以说,没有上海自贸区领风气之先,哪有中国现在的18个自贸区各展所长。毫无疑问,浦东是中国自贸区领头羊和发展标杆。

记者:如今,上海又在建设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未来将再造一个新浦东。历史的辉煌已成往事,请您谈一谈30年这个时间点对于浦东“二次创业”的意义?

周汉民:如今,上海又在建设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这项重担再次落户浦东。临港将成为浦东开发开放新30年披荆斩棘的尖兵利器。

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临港是全市唯一一个没有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地方,那里的企业在全市率先复工,密集签约。我最近再次调研了临港、特别是特斯拉工厂,感慨万千。

2018年,上海GDP高达3.26万亿,而仅浦东新区GDP就破了万亿,到2035年,临港新片区生产总值要实现超过1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再造一个万亿级新浦东,这是何等的气概。  再造一个新浦东的目标可歌可颂。

我认为,浦东前30年和后30年都已经和即将起到引领上海、引领长三角的角色。1990年,浦东的GDP为60亿元,但到了2019年,浦东完成GDP1.2万多亿,发生了巨变,这些年,浦东一往无前,在平地造起了高楼,才有了万象更新的今天。但历史的辉煌已成往事,我们要有志气,有魄力引领前瞻。要用制度改革和创新的确定性,来应对世界的重大不确定性。

未来30年,浦东的发展可以分三步走。一是浦东要在7年时间再造一个浦东,这不仅仅是经济的跃升,还需要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到2035年,浦东要为上海建成全球城市作出重要贡献,包括创新、人文、生态等方面都在走在前面,都要做出新的贡献,为此,浦东现在就要在“十四五”布局,“十五五”接续奋斗。到了2050年,恰逢浦东又一个30年届满时,也是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之日,我们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浦东要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因而,我认为未来30年,浦东的发展将经历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7年时间内经济总量翻番,那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爆发的情况下。浦东未来的发展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让自贸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流动起来,与国际社会无缝对接起来。唯有得到全国支持,全球参与,浦东才有未来。

第二个阶段是到2035年,上海的目标是率先建成一个全球城市,那么全球城市的指标体系应该更加明晰,应该一以贯之地推进,将一张蓝图践行到底。

第三阶段,中国要建成一个强国,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民族梦想。浦东在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明建设、社会和谐和生态美丽这五方面,都要走在全国前列。

未来30年的发展蓝图,浦东一步不要落下。这三部曲,步步递进,踏踏实实走好。

记者:浦东即将迎来新30年的发展,请您谈一谈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周汉民:前不久,我密集调研了上海的企业,有国企、民企也有外企。所到之处,看到了中国青年众志成城抗疫的决心,也看到千方百计促发展的壮举。不管是前线的医务工作者,还是坚守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城市守护人,他们都是时代的同行者,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这让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无比激动人心。

我建议,《青年报》的青年读者一定要有这样的志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天降大任,舍我其谁。其实,这种奉献精神在这几个月来抗疫的年轻人身上表现得十分充分,有太多太多的青年以自己的艰辛努力守住了上海,守住了自己的家园。

中国的青年,在紧要的历史关头迸发出的工作热情和牺牲精神,着实让人感佩。同样的,浦东未来的30年,如过往的30年一样,应当也是年轻人的天下。

想当年,我受邀加入浦东开发联合咨询研究小组时,还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才30岁。今天的成果是昨天的努力所得。未来30年,浦东也将随着世界发生巨变。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一定是浦东未来发展的主轴,而服务贸易的大发展同样令人期待。寄望所有的有志青年到浦东大显身手,奉献热情,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