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到了队伍零感染!”仁济医院172位援鄂医疗队员回家了!
2020-04-2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昊宁/文 常鑫/图、视频

从逆行到顺行,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完成了出征前自己向全体仁济人立下的“军令状”——带着168名援雷神山医院的仁济勇士平安回家,一个不少。

今天,随着满载队员的7辆大巴缓缓驶入医院大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四批援鄂医疗队员172人终于回家了。欢迎仪式上,全体援鄂队员还被授予了“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特别奖。

  “我们做到了队伍零感染”  

每位回家的一线医护都有自己的心愿,今天,都实现了。

傅小芳是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专家,明年就要退休了。她是医疗队中专职的院感防控人员,“队伍零感染”,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她的心愿再普通不过,只有六个字:平安来,平安回。4月16日,在隔离点进行的全体队员核酸检测报告出来了,164名队员全部阴性。得知这个消息,最高兴的莫过于“傅妈妈”:“这是对所有院感人来说最好的回报。”

3月7日,仁济医院ECMO团队出征武汉,他们的逆行,给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争取了时间窗口,为他们带来了生的希望。团队到达后的第五天, ECMO抢救第一位病人,经过170小时的精心治疗,这名病人顺利脱机。为了帮助病人渡过难关,医生王维俊在岗位上连续坚持了36个小时。这一经历让他至今难忘。“这段时间是做医生以来最纯粹的一段时间,过去的一个月无心念家,今天要回家了,想家的心情也尤为迫切。”

手捧鲜花迎接家里的“大英雄”,家属们尤为激动。吴泓宇是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吴文三的儿子,除夕夜得知爸爸马上就要出发驰援疫情最严重的武汉,他和妈妈都十分担忧,但依旧支持他的选择。“因为救死扶伤是医护工作者的天职。”他说,每次与前线的爸爸视频通话,看着他脸上被防护装备勒出的深深印痕,儿子都感到很心疼,但也为父亲感到骄傲,因为那是英雄的勋章。“我的爸爸虽然是一名普通的护士,但在他选择挺身而出逆行武汉的那一刻,他就成了一名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我将来也要做一个像他和所有援鄂的叔叔阿姨一样勇敢有担当的人。”

在仁济医院,浦东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民警早已严阵以待,一路从青浦隔离点护航英雄凯旋回家。特警支队民警则是驻守在医院门口,用整齐、有力的敬礼,向最美逆行,致以最深的敬意。

“能够参与此次护航任务我很荣幸。”带路车的驾驶员是交警支队特勤大队的民警,听到上级下达了护航援鄂医疗队的任务,他主动报名要求驾驶头车开道。对于他来说,这是对最美逆行者表达敬意的方式。“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这么做。”

  “看到90后成长特别高兴”  

对于张继东这位“大管家”来说,看到90后青年医务人员经受住了这次疫情的考验,在危难中勇敢逆行,在战斗中收获成长,是让他感到特别高兴的事。“未来的祖国医学事业将由他们来挑大梁,相信他们一定能够传承百年仁济的优良传统,守护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他说。

奚慧琴是眼见着这批90后小护士们成长起来的。作为仁济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具有18年护理工作经验的她是此次仁济援雷神山医疗队的护理领队。接到集结队伍命令后6小时,她火速敲定出征名单。到达雷神山后96小时,她带领队员们将一个“家徒四壁”的毛坯板房改造成了功能齐全的重症监护室,并收治了第一个病患。

驰援雷神山的护理队伍中,90后年轻护士的比例大约占三分之二,大部分护士此前都没有ICU的工作经历。这对奚慧琴这位“大姐”是个考验。她利用休息时间依托网络开展战地“慕课”,提升护士的重症护理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每次进隔离舱时,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还会亲自带教护士开展各项重症护理操作,各个击破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重点和难点。

在奚慧琴的指导和协助下,俯卧通气、ECMO(体外膜肺氧合)、CRRT(人工肾脏替代)等多项攻坚技术在ICU内迅速得到开展,挽救了重症患者的生命。在她的严格要求和细心指导下,来自上海6家医院的117名护士在雷神山医院ICU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通力合作,众志成城战病魔,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仁济医院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过程中总共派出了172名援鄂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是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中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且其中大多都是年轻的90后。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交大人的家国情怀,是交大“最可爱的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昊宁/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