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面对国民阅读量“双降”,上海图书界如何“出圈再出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不少出版人心里有点沉重。因为刚公布的第十七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国民的纸质图书和电子书人均阅读量“双降”,出版仍被认为是“异常稳定的夕阳产业”。图书界如何“出圈”?来看看上海的做法。
把阅读活动外延放到最大
虽然全民阅读推广多年,但人们的阅读热情仍有提升空间。第十七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较2018年的3.32本减少0.48本。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双降”,这些年来还是首次出现。
“我们已经很努力了。过去一年中,几乎每个星期都有阅读活动,我们也会把最新的优质图书推介给读者。看来,方式还要革新。”朵云书院旗舰店的一位工作人员总结说。今天,作为上海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的启幕,以“春暖花开新读书,云上书店云首发”为主题的八大类百余种沪版精品图书首发式在朵云书院举行,这也是“上海书展· 阅读的力量”特别网聚活动的第二季。从今天开始到5月5日,上海68家图书机构将在12大网络平台每晚八点推出“悦读时刻”阅读活动直播,火力全开地推广阅读。
这一系列阅读活动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借助网络的力量,努力扩大阅读活动的外延。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上海曾推出过“上海书展· 阅读的力量”第一季,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以我的理解,出版结合了网络,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将阅读的外延放到最大。”资深出版人胡成平说,“过去办一个首发式,现场最多也就是一两百名读者,现在‘云首发’,全世界的读者都可以关注到。这个就是一大进步。”
上海图书届尝试“出圈”
在胡成平看来,阅读只有努力出圈,才有提升的可能。上海人民出版社今天首发《在路上》的全新修订本。和旧版相比,这个全新修订本加入了百条地理及文化背景注释,收录详尽作者生平年表,帮助中国读者读懂作品更读懂时代。
与之前的做法不同,这次上海人民社联合亚朵竹居图书馆、美团外卖一同推出“在路上图书馆”。世界读书日当天,读者可以在美团以1分钱的价格下单借阅一本新书,所有收入捐赠给美团的公益项目。
事实上,“出版社出圈”是“图书出圈”的重点。不久前上海人民社入驻了美团,成为中国第一家做“知识外卖”的出版社。但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人民社只有一个办公地点,做外卖也只能服务周边读者,现在他们联合17家亚朵竹居图书馆来做“知识外卖”。这17家图书馆分布于上海各处,人民社把书放到这些图书馆接受外卖订单,这样外卖配送范围读者扩大。
记者看到上海人民社在美团上接受订购的除了《在路上》之外,还有《上海24小时的马路表情》《冬天的树和春天的树》《上海极简史》《这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等,都是最新图书。
图书阅读直播进行时
如今,“出圈”成为图书界的不二选择,尤其是在疫情持续、很多传统阅读生活尚未完全恢复的当下。上海图书馆今天世界读书日开幕了“砥砺前行——2020年各界名家抗疫寄语手稿展”,展览展出96件各界名家应邀写赠上海图书馆的抗疫寄语手稿及30件来自抗疫一线工作者和集体捐赠的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抗疫实物。抗疫寄语的书写者包括科学家、医学名家、学者、作家、翻译家、书画家、文体界人士、主播等。
对于这个重要展览,上海图书馆首次进行了网络直播。由上图副馆长、上图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馆长周德明和上海图书馆馆员刘明辉一起带着观众来进行一场“云逛抗疫寄语手稿展”。这是上图今天历时3个小时网络直播的一部分。在这场直播中,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敦煌研究院名誉馆长樊锦诗和上图馆长陈超有一场“大阅读时代,如何寻找阅读之美”的主题对话。还有“云逛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2020上海图书馆荣誉读者颁奖”等环节。
今天的另一场图书直播则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策划。译文社携手“侧耳”团队联合发起“经典夜航线”线上诵读活动。读者可以通过B站、抖音和快手等平台观摩聆听。活动中,十位主播将通过朗诵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德国作家黑塞的《荒原狼》、日本作家又吉直树的《东京百景》、法国作家加缪的《西西弗神话》等作品,邀请读者前往世界各地,每到一处,读者均能从主播的声线中领略不同的文学风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