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采访:我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东方红一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1965年大学刚毕业参与到“东方红一号”研制时,李卿才22岁。直到1970年发射成功,李卿把人生中最美好的5年青春岁月奉献给了“东方红一号”,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连线李卿时,这位已经77岁的老人依然奋战在中国航天一线,他现在的头衔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四号工程总师,50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
李卿高中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上世纪50年代的青少年都以学习数理化为荣,再加上自身对理工科的兴趣,高考时,李卿选择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也就是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那是国防科委下属的8所重点大学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所以电子科技为主的高校,他学的是微波通信专业。
大学毕业的1965年8月,李卿满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报到,他被分配到二部。这里是我国于1958年提出要搞人造卫星的总体部581组所在地。9月初,我国高空大气物理学和我国研制卫星的先驱、著名科学家赵九章所长接见了全体刚大学毕业的新同志,介绍地球物理所情况及对新同志们的殷切期望。
1965年2月,中央专委批准了我国第一颗卫星研制正式立项,卫星工程总体及卫星研制由中科院负责。10月由中科院主持召开了长达42天的第一颗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会上建议第一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星上播放《东方红》乐曲,并要求卫星发射要做到“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听得见、看得见”。
1966年初,在对卫星过境短弧段内跟踪定轨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卫星的定轨采用多站多普勒独立测轨方案,使我国中低轨道卫星的跟踪测轨系统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这个方案的最大关键难点是需要解决高灵敏度、精确测量载波多普勒频率的锁相接收系统。
这项任务落实到了李卿所在的研究室,很快就开始了星上信标机和地面第一代单频202兆赫多普勒测速跟踪系统的方案设计和攻关试验工作。多普勒测速跟踪测轨系统是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测量的主要手段。它要求至少有3个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地面跟踪站同时接收卫星信标机发出的信号,由于卫星在轨飞行时相对不同地面接收站的速度矢量不同,根据多个站在同一时刻测得的多普勒频率,就可以算得卫星相对于这一时刻在地球坐标系中的位置。“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就成了这个系统的最基本要求。
凭着一股劲儿连续工作48小时
参与研制“东方红一号”的,大多都是1960年到1965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接到这么光荣的任务后,心潮澎湃,下定决心一定要取得胜利。年轻人敢闯敢干,全身心投入到任务中去。
当时技术条件非常原始,别说计算机,连计算器都没有,计算用计算尺,画图用手绘,查资料靠手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上遇到很多技术问题,只能没日没夜地连轴转。
“我们没有白天或晚上的概念,累了就休息一下,但是没人讨价还价,也没人有怨言。” 李卿负责的是锁定方向工作,之前在国家空间任务中还没有出现过,因此有很多新技术需要去学习,为了赶进度他最长连续工作48小时。李卿笑言,那时就怕自己生病,因为生病就要休息了。
后来到各个地面站出差,因为要保持信号干净,地面站都设置在很偏僻的地方,像海南站非常原始,旁边都是原始森林,没有食物,天天吃白菜。“没有一股劲儿是干不下来的。年轻人应该吃点苦,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锻炼,对于以后的人生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当时我们的思想非常单纯,心中有信念,再苦再累都不怕。”李卿感叹道:“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一上来就能搞中国第一颗卫星,那种责任感和荣誉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想着要体现年轻人的价值,为我们国家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贡献。”
1970年4月,李卿只身奔赴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飞离国境前后跟踪测轨的海南测控站。他的任务是确保卫星发射时多普勒测速跟踪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实现对卫星的全程跟踪测速。
这是他第三次去海南站。从北京到海南岛海口市秀英码头,乘长途汽车去站里,一路上看到一条新架的通信线路,每根电线杆下都有荷枪的民兵在巡逻保护。事后才知道,全国有50多万民兵在保护从各个地面站通到位于酒泉卫星发射场28号数据处理中心的一条条地面通信线路,以便最快准确计算出“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的运行轨道。
见证我国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
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相机,没有留下任何照片。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留现场相片。用李卿的话来说就是,那时唯一的念头就是“埋头苦干”。
经过一年的日夜奋战,1967年,李卿与同事们来到上海科学仪器厂(后为九院五三九厂)与工人和20基地第六试验部参加培训的解放军搞“三结合”,开始研制生产设备。为了保证1968年能够出厂装备到各地面站,仗着年轻,他们几乎不分日夜的调试部件,全系统联调测试。李卿还自制了多普勒频率模拟器和锁相环带宽测试装置,保证了锁相接收机的性能指标测量。1968年下半年,设备先后送到湘西站、海南站、昆明站、南宁站、喀什站、胶东站进行安装调试。1969年下半年为了保证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李卿和20基地第六试验部的三位同志扛了仪器到湘西、昆明、南宁和海南4个站的测速跟踪系统进行全面检测调试,恢复出厂指标,确保发射前南方四站的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1970年4月,李卿接到第六试验部通知,由他去海南站执行“东方红一号”发射任务。
海南站是我国最南端的跟踪测速站,要保证设备尽可能长时间地跟踪卫星信号。4月24日傍晚,李卿和站上的同志早早来到机房,再次对设备进行检查后,静静地在机房等待,听着喇叭里传来首区的广播。
终于,发射的倒计时报数开始了!21时35分,点火指令发出后,李卿屏住气盯着设备上锁相接收机的“锁定”指示灯。
起飞后不久,首先听到了“湘西捕获目标,跟踪正常”的报告,接着南宁站报告“桂江捕获目标,跟踪正常”,很快昆明站报告“滇池捕获目标,跟踪正常”……突然,眼前的“锁定”指示灯亮了,多普勒频率显示器给出了正常的多普勒频率值,并且有规律地在减小,海南站也捕获了卫星信号。
李卿示意可以向首区报告,喇叭里传出了“南岛捕获目标,跟踪正常”。至此,南方四站全部抓到了卫星信标,每个站的多普勒频率测量数据,通过一条条架设的有线载波传递线路送到了首区。海南站一直跟踪到卫星飞越印度尼西亚上空信号逐渐消失。首区28号的计算中心,根据四站的数据,再用第二圈喀什站接收的多普勒测量数据对卫星轨道进行改进,当晚就报出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轨道:近地点439km、远地点2394km、倾角68.5°、周期114分钟,并作出了全球244个城市的观测接收预报。
“晚上10点多,我们走出机房到外面,一架直升飞机停在不远处。站里很多同志围在那里,当站领导把记录的卫星数据和《东方红》乐曲录音磁带交给机上人员,并告诉他们我国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现场爆发出了‘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李卿见证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套卫星跟踪测轨系统圆满地完成了为东方红一号卫星测定轨的任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