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通讯员 潘晨聪
又是一年五一劳动节!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学生成长的“必修课”?上海始终不辍探索,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课程引领 渗透日常教学全过程
1988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设劳动技术教育必修课,纳入中小学基础型课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提供专用教室、工具、材料等,为提升区域劳动教育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2004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学科德育”,挖掘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各门学科的劳动教育元素,探索开展劳动精神教育。
近年来,上海积极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纵向衔接的探索。2019年,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开展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展示交流活动,通过优质课展示、论坛研讨等形式,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推向深入。
各区各校也在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校本化探索。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于课程改革中深化劳动教育的探索已有近20年。学校自主开发了与劳动技术教材融合互补的劳动系列校本课程,包括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美丽家园三类,设置“德”“才”两个系列课程,着重对学生进行相关“劳动知识、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的教育。
上海财经大学规定学生在大学本科修读期间需完成不少于32学时(2学分)的劳动实践教育必修课程,围绕劳动观念素养、生活技能、社会实践、公益服务、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生涯探索七大模块建立了劳动课程体系。
上海建桥学院推出“文明修身”劳动教育必修课已有十年。2019年,学校联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共同打造劳动育人新课程,建立劳动育人基地。
学生在金山基地景红林农庄劳动体验做农家菜。
合力育人 贯通家校社会各方面
从园艺师、汽修小工匠、修复古籍,到数控达人、组装汽车、航海模拟……上百个职业岗位,学生们亲身体验。由市教委主办的“职业小达人”中小学生暑期职业体验活动已经开展了7年,每年有超过十万人次的学生和家长走进上海市部分职业学校在劳动实践中获得职业启蒙。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需要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构建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劳动教育落地落实。
近年来,上海努力打造公益性、普惠化、开放型的“社会教育大课堂”,将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将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予以课时保证。另一方面,整合资源,推进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2000年起,通过市、区两级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市教委会同多个部门,建设了涵盖爱国主义、劳动实践、传统文化、科普教育等12大类2000余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实践岗位80多万个。
这样的探索也在校园里不断延伸。上海中学设立“后勤体验周”,将学生劳动实践岗位放在学校后勤各个岗位,学生走出书山题海,体验并理解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基础。疫情期间,市教委在新媒体平台推出了“班主任支招——特殊时期的劳动教育”,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杨浦少科站延伸12年区域品牌特色活动“节能小当家”,推出特别版居家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居家抗疫无法外出的青少年撸起袖子干家务。
上海大学设有“劳动教育主题周”,疫情居家期间,上大学子们发起“劳动打卡”“志愿服务到社区”等活动,在公益劳动中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蓬勃力量。
学生参加学农体验。
实践创新 建立知行合一新载体
劳动教育中,认知是基础,体验是关键。许多学校因地制宜,给予学生们劳动教育的丰硕土壤。
地处农村的宝山区馨家园学校抓住植物栽种优势,建设花园、学园、田园、乐园四园一体育人环境。松江区小昆山学校内有近千种植物,学校开发了四季劳动教育课程,通过九年成长劳动项目进行劳动教育。嘉定区娄塘学校从传承娄塘古镇美食传统获取灵感,开设了食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生活技能的同时,也让家乡食文化得以传承。
上海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年组织寓教于乐、手脑并用的职业体验活动,吸引近10万学生,走进70余所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中心)。高中阶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坚持组织高二学生参加为期一周的农村劳动实践,组织开展田园劳作、生活管理、实践探究、生态体验等五大实践活动。在大学阶段,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每年寒暑假均组织上万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企业、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积极参加就业实践、技能实训、环境治理、惠农服务等活动,构建了一条大中小纵向衔接的实践链。
同济大学成立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研修中心,打造社会实践一站式工作站,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66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8个。全校每年超过5000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间10万小时。
上海中医药大学每年设立劳动教育主题的双创项目,通过与“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相结合的公益服务项目、劳动创意项目等,增强学生诚实劳动意识,激发守正创新的创新创业热情。
上中后勤体验周,志愿者体验收餐盘工作。
完善评价 用好育人导向指挥棒
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就是指挥棒,重新定义着劳动教育对人的发展。
上海把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基础教育总体评价之中,逐步建立劳动技术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保障体系,既关注学生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应用,更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2014年起,上海结合中、高考改革,明确高中生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60课时、初中生参加公益劳动80课时和职业体验32课时的具体要求,并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中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和毕业的必要条件。罗店中学推出“每一位学生三年里能在四个不同场所参与五类项目”的劳动主线,辅以相应的评价内容。
许多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劳动教育的评价探索。静安区第四中心小学创建“我争道德币”活动,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劳动。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将劳动评价融入了专业学科,要求所有专业实施学农与创新创业教育,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项目,巩固专业知识,增强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通讯员 潘晨聪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