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修缮,牵出了一段红色地标的传承佳话
2020-05-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除署名外)

南昌路不长,全长只有1690米。它与大名鼎鼎的淮海中路并行,虽相距不过百米,却深幽低调了许多。南昌路的文化脉络里,藏着众多沪上名流,陈独秀、徐志摩、陆小曼、郭沫若、巴金、傅雷,著名演员赵丹、白杨……而位于南昌路100弄2号的,则是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

日前,《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已完成整体修缮,即将布展面向公众开放。值此之机,青年报记者特邀永业集团《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修缮负责人陆忠明一起现场探访,一段红色地标的传承佳话也被娓娓道来。

 八个小样里的细功夫 

沿着巷子口,探入老式石库门里弄,淮海路的繁华被撇在脑后。市井的烟火气诉说着普通人的日常,婴儿的啼哭声与麻将台上的回响奏出和鸣,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就在这鲜活的日子里静观其变。

这是一幢砖木结构两层楼的旧式石库门里弄,一正一厢,坐北朝南,独门独户,建筑面积约168平方米。很早以前,从南昌路100路的弄堂,不出几分钟,就能到达新渔阳里,翻过几条街,又是中共一大会址,这是早年上海进步青年最活跃的活动半径。

黄浦区属企业永业集团,有着丰富的修缮上海老建筑的经验,陆忠明作为项目总负责,数月来全程参与了整栋建筑及周边弄堂的修缮过程。如何真实还原旧址原貌,不但要修旧如旧,更要反复求证考证,尽量实现修旧如故,这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旧址外墙,经过多年更迭,一次次地房屋修补,早已变了颜色,门框与门头也几乎看不出原样。陆忠明说,修缮过程中,大量时间用在了历史图片、档案、文字史料与走访居民的反复求证中。很难想象,光是“貌不惊人”的清水外墙,就做了8个小样之多。从缝隙粗细、样式变化到修补痕迹,均略有不同。施工方曾三次邀请上海的文保专家组实地鉴定,反复求证,还原历史原貌。

上海石库门旧式里弄多以清水砖墙砌筑,清水砖墙的修复成功与否决定了整个历史建筑修缮的成败。“上海常见的石库门清水外墙,多见于‘面条’状元宝缝,也有的是平缝。如果单考虑工艺的“美观”和复杂性,一定是元宝缝更为讲究。为何最后经过专家评定,反复验证,最终外墙使用了平缝?修旧如旧的依据一定是历史考证和复原当年的民情。” 陆忠明介绍道。

 一块青砖里的深探究 

由于年代久远,又缺少史料照片存证,修缮的原则就是根据1912年的历史背景,也包括当地民情,驻地居民的经济状况进行佐证。

同样的佐证,也发生在旧址的客堂。在最初的修缮方案中,客堂地面被确定为铺设花砖。但修缮老法师们却觉得“不对劲”。“从石库门的其他部件看,参照同时期、同层次的建筑,这套房屋在建设最初应该没有花砖这样的‘高配’。”陆忠明解释道,后来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为朴实的水泥地面,而天井保持了原有的玄武石地面。

“较真”贯穿修缮始终。进口大门,也包括屋内房门、窗扇,用的不是铰链,而是传统的柱形门球摇杆;雕花挂落、能活动的百叶窗依次还原旧貌,甚至于房间里的明线排布、铜质把手、电灯开关,都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去旧物件里淘宝。

据陆忠明透露,整个旧址修缮中,七分原始材料,实在因为年久失修才会以新换旧,修旧如故。房间里承重的立贴木柱,架住垫实,腐坏处以榫卯结构调换新料,做好防腐和油漆。整个墙体基柱(大放脚),为防止老旧建筑年久失修,易受潮,用“打针”的方式将“防水剂”注入墙体根基,让其渐渐扩散而起到防水功效。屋檐的复原,用的是传统的望板砖,上盖小青瓦……

专家提供专业建议,真正动手修缮的“老法师”们也常常据理力争,各不相让。最终实施的一定是经过彼此印证,最为接近原貌的方案。尊重历史,一毫一厘都容不得“演绎”。

如今,修缮后,二楼顶层的吊顶两边呈椭圆拱形。当初,如果做成平顶,空调、新风系统等也可以藏身暗处,抹去人为的现代痕迹。老法师们差点“翻毛腔”,直接“驳斥”:“文物的本体,就是呈现原貌,按照原有结构,接近原有材质。” 修缮的幕后故事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权举。

修缮前。受访者/图

 链接 

【旧址的前世今生】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是一幢砖木结构一正一厢两层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68平方米。   

1920年初,《新青年》编辑部随同陈独秀来沪迁入渔阳里(今南昌路100弄)2号。1920年夏,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此成立。

1921年6月初,经陈独秀、李大钊书信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中共一大后,此地成为中共中央局办公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酝酿建立的过程,既是《新青年》杂志办刊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中共中央局办公地。

1959年5月及1980年8月,此处旧址两次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6月,《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保护利用工作正式启动,经房屋置换、腾退原住居民后,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开展修缮施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视频(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