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肥家,加油”
2020-04-20 青年


文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郭颖 范彦萍 图 | 由受访者提供

一句“我一定会好好回来的”,是沈妍对父母的承诺;一位重症老爷爷,是沈伟鸿的挂念;一份写着“一道肥家”的快递,是汪阳“战友”对她的牵挂。

他们都是来自上海的90后护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战场”——武汉。    一句“我一定会好好回来”的承诺

年轻、未婚、没有孩子,少后顾之忧,这是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90后护士沈妍报名驰援武汉的理由。她也成为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在除夕夜,踏上前往武汉的路。

到达的第二天,沈妍就开始了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工作。第一次穿防护服让她深感压力,N道步骤,穿戴完毕花了二十多分钟。进病房,为患者量体温、巡视,一轮工作结束,里面的衣服全都湿透,所有的衣服粘在身上,显得更加笨重。为了保持室内通风,病房里未开空调,窗户全都打开,闲下来的时候她又感到阵阵寒意,第一次夜班让她一直高度紧张。

不过很快,沈妍已经适应了隔离病房的工作状态。只是每天下班后,她都会仔细瞅瞅镜子中的自己,压痕又深了,这是口罩和护目镜为她留下的工作印痕,伸手轻轻一碰,“真的很痛。”    护目镜也是沈妍需要努力适应的,由于出汗和呼吸,护目镜里会产生雾气,给她展现稍显朦胧的世界,只能通过缝隙观察。每次给患者抽血时,她都会非常小心,怕抽血抽两针,增加患者的负担,“哪怕只是测体温、抽血这样的小事上,我都想让患者少点痛苦。”

沈妍唯一的牵挂就是父母。父亲牙痛已经将近一个月,本来约好了2月上旬带他去看牙,结果她失约了。原本也答应母亲,趁着春节好好陪陪她,没想到自己连年夜饭都没吃完就出发了,只留下他们独自担心。“我一定会好好回来的。”这是沈妍出发前匆忙说的一句话,她也不敢多看一眼父母,怕眼泪不自觉就掉下来。

驰援武汉期间,她每天给家里报平安,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一位难忘的重症老爷爷

“感谢各位领导、朋友和家人的祝福!我很清楚,若是因恐惧和迷茫便放弃了自己的职责所在, 才是更为可耻的事情,愿为武汉疫情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朋友圈留下这段话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90后男护士沈伟鸿踏上了奔赴武汉前线的征途。

沈伟鸿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男孩,当领导找他反复确认时,他说:“我没对象,没孩子,有一个哥哥,也不怕父母没人照顾。”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他既是护士,又是护工。补液,喂药,喂饭,大小便护理,换床单被套,对仪器清理消毒,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等,什么都要干。

沈伟鸿护理的病人里有个重症的老爷爷,差不多每隔15分钟就会自己把无创呼吸机的面罩扯下来,偏偏他情况不是很好,面罩拿掉后氧饱和度就会掉到百分之五六十。看到其他患者情况基本稳定,沈伟鸿索性就搬了个凳子坐在他边上,时时看着他,防止他烦躁不配合治疗, 叮嘱他要配合治疗,给他信心。

“我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外公去年生病走了,看到他后,特别感同身受,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沈伟鸿说,他很崇拜一起来援鄂的护士长李冬梅,“抗击SARS、支援汶川大地震,这次又来抗击新冠病毒。”

在武汉的这些日子里,沈伟鸿感受到了紧张有序。“除夕夜来得急,很多物资都没来得及带,后续很多好心人和企业送来了物资,群里大家都很踊跃,自发报名一起帮忙统计分发物资。”刚来时,防护物资不够,各家都捐出自己医院带来的“存货”,优先确保当班医护人员能够全副武装地进入病区开展工作。“我们还在餐厅大堂里一起为小伙伴度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当年高考选择护理专业时,除了考虑到男护士紧缺,还有就是“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沈伟鸿先后轮转过手术室、急诊室,最后定职在了重症监护室。“男护士的优势是力气大,在帮患者翻身或者挪动仪器时更有力,缺点可能就像‘爸爸带孩子’,没女孩子那么细心。”     一份写着“一道肥家”的快递

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的95后护士汪阳的“战场”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7楼结核病房,共30名确诊患者。由于强度和压力非比寻常,每天下班都累得趴下。    值夜班的时候,她觉得夜真的静寂得可怕,偶尔传出病人几声无力的干咳,让她心疼。幸好病人们病情都稳定,他们迎来了第二日的阳光。

回酒店看了眼自己,憔悴,鼻梁上被护目镜、口罩压出红肿的印痕,缺水导致嘴唇上一层死皮,好似稍张开嘴就会开裂,但只要病人们病情平稳,她就觉得值得。

汪阳坚持每天和家人一次视频通话。视频里的家多么熟悉,母亲喜欢对她说家长里短,她也喜欢听,一字不漏,汪阳也跟家人分享在武汉的生活,只是报喜不报忧,她已经想好了,等平安归来,她一定要抱抱他们,说一声:“我爱你!”

2月初,汪阳收到了一个特别的快递包裹,上面写道:“一道肥家,加油”。打开一看,包裹里塞满了抗菌眼药水、滴耳液、抗病毒冲剂药品等医疗物资,还有两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以及一封“家书”,上面写着:“在人生的任何场合都要站在第一线战士的行列里——钢铁战士,共勉!加油!我们战在一起!”

这是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援鄂医疗队的“战友”寄来的,医院援鄂医疗队共五人,只有汪阳支援金银潭医院,其他四人都在武汉三院支援,她们牵挂这位“小妹妹”,听说她增加免疫力的药物用完了,她们就将自己还未用完的物资快递给她。汪阳又开心又温暖,哭了一回,还拍照发了朋友圈。“我会更加努力的,我们一起平安回家。”

文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郭颖 范彦萍 图 | 由受访者提供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