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出发!一次次与时间赛跑
2020-04-20 青年


文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图 | 常鑫

1月24日,除夕夜,上海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1月28日,大年初四,上海第二批148名队员再次出征武汉,2月9日,上海华山医院、瑞金医院两支医疗队350名队员整装出发奔赴武汉……

驰援、增援、再援,2400万上海人的爱心“援援不断”,这些最强大的“沪牌”白衣天使带着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上海人民的嘱托,坚定逆行向前。

最速度 从除夕夜到元宵夜,一次次与时间赛跑

除夕夜,1月24日傍晚六点,年夜饭正吃到一半,新华医院心内科男护士刘立骏接到来自医院的紧急电话:马上到医院集合后,出发去武汉!

1月23日下午,上海市卫健委接到国家卫健委指令,要求立即成立一支医疗队伍,紧急增援湖北。接到指令的那一刻,沪上的白衣天使都沸腾了:我报名!我要去!短短几小时后,136人的队伍迅速组建!     刘立骏说,从报名那一刻起,心里就做好了立刻出发的准备,他立即收拾了行李,随时准备出发。事实上,刘立骏去年刚刚援滇半年,11月底刚刚从云南回来。从交大医学院护理专业毕业以后,刘立骏做了11年护士,从心内导管室到重症监护室,刘立骏面对了很多重症心梗病人、血液病病人。这次到湖北,将直接面对危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刘立骏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队伍很有信心。“我们一定能做好我们的事情,尽好职责,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一定能平安地去,也会平安地回来。”

目送你们离开,并向你们致敬,而我们也时刻准备着。一次次报名,一直让等待!元宵夜,征集令再次来了!2月10日晚,华山医院内正在举行与医院前三批援湖北医疗队员连线活动。20时57分,丁强院长在科主任群里发布了召集令:明天需要210人驰援武汉,大家可以向文东副院长报名。不到1分钟,感染科陈澍教授凭借他兼任医保办主任而在主任群里的“特权”,第一个报名,接着是消化科、抗生素研究所……主任们显然是有备而来,原来他们都早已把自己的科室里排序好了,医院召集令一下,立即启动程序。

正肩负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重任的张文宏主任也报名:上海这边的情况稳定了,我也可以去。然而,这个请求并未批准。2个小时,华山医院组成了一支对外援助规模最大的医疗队伍,也创下集结最快速度。

最难舍 我们出征,也是为了后方亲人平安

出征的医疗队员们,他们职业都是医生、护士,但同时也是丈夫、妻子,为人父母、为人子女。面对疫情时,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地踏上出征路。

他们说,战胜病情,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只有消灭了疫情,后方的亲人才能更平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师祁伊莉今年30岁,她有着三年脑外科和五年急诊科工作经历,危急重症抢救护理经验比较丰富。“请允许我去武汉支援吧!”当接到报名通知时,她毫不犹豫就向组织提出了申请。问及她报名的想法,她淡淡地说道:“真没多想,疫情来了就是想去帮忙,不是想当英雄,但要配得上我们身上这身白衣战袍!和男朋友说好了,等我打赢这场战役回来就结婚。”

在武汉的每一天,因为工作需要,祁伊莉须长时间穿戴隔离衣、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脸上皮肤被压坏了,手上也出现了湿疹小水泡。所以,一直不敢发照片,不敢给大家信息,是因为不想家人担心。每次发短信回来,她都会说:爸爸妈妈,各位长辈、老师、亲爱的同事,还有某个人,我挺好,你们放心!     最青春 用实际行动诠释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中山医院第4批医疗队近一半队员是90后、华山医院第4批医疗队平均年龄32岁……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的,这些青年人一样是主力,他们扛起了重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为了生活方便,也为了减少感染机会,出征前,姑娘们剪去了心爱的长发,帅小伙们都剃成了“卤蛋头”。每当有大批医疗队员出发,有些医院会请来专门的理发师,为需要的队员剪短头发。有一名护士甚至将留了4年的长发剪短了。看看眼前的姑娘们一个个变成了短发,很多人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理发师傅也感慨万千,这群白衣天使真心不容易。    华山医院护士陈蓓妮说,短头发意味着更加方便,在护理患者的时候也能带来更多的安全。谈及是否担心安全问题,陈蓓妮说,这是一种责任,其实医务人员都是有家国情怀的,国家有难的时候更加会义无反顾,我想大家都是这样的!

2月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带队的中山医院136人医疗队,出发前往武汉,这是中山医院派出的第4批赴武汉医疗队。队员里有将近一半是90后。

2月9日,华山医院派出了第四批援鄂医疗队中,90后、80后已是主力。214人中,90后有83人,平均年龄只有32岁!

“要照顾好宝宝,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临行前,华山医院泌尿外科90后护士李梦琪和丈夫相拥而泣,第二天就是孩子一周岁生日,尽管心中有着万般不舍,但是这场战役她一定要去!宝宝,等妈妈凯旋!

然而,他们自己也都还是孩子。

在长辈眼里,90后还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孩子。送别时父母各种嘱托:“不当班时,一定别多刷手机”“湿巾纸要带在身边”“照顾好自己,不要饿着”…… 可是,在前方的他们,早已不再是那个娇滴滴的上海囡囡,他们深深明白身上的责任之重。

文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图 | 常鑫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