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红歌学“四史”,沪上学子将党课搬进“红色地标”
2020-06-0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刘晶晶

日前,上海市委在全市部署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四史”学习正在掀起一股“红色旋风”。沪上高校的一堂堂党课,旨在推动青年党员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新的改革开放征程中勇担使命。

 华东理工  寓教于“乐”学四史 

近日,在华理艺设的B站直播间中,红歌荡气回肠、余音绕梁,在音乐和歌声中,触摸信仰力量,感受真理光芒,汲取前行动力。

为把开展四史教育作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推动青年党员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第十二期艺术党课携手上海音乐学院,邀请副研究员杨赛做主题为“新时代 新长征 新青年”的讲座。

从一家三代人近百年来的生活历程出发,结合中国百年来的发展,杨赛用自身的深切感受对新时代做概括,同时,通过分享创作作品《走进这扇门》,讲述如何通过音乐,艺术地再现中国共产党自上海创建以来,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如何通过音乐,表达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信心与决心。

《世纪归航》《江海之恋》《永恒的火》《你睡了我醒了》……杨赛老师团队用二十多首歌曲,将中国梦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示中国成就,传播中国文化,光大中国精神,也以艺术的形式带领青年学子走近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民至上的决心。

杨赛鼓舞同学们,作为青年一代,要在新的改革开放征程中勇担使命。作为一名党员发展对象,学生黄艺沁说:“这堂寓教于‘乐’的党课,让我了解到了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在跳跃的音符中感受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

 上海大学  诗乐同行学“四史” 

近日,共青团上海大学委员会在“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举行了一场以“红色传承,诗乐同行”为主题的“四史”学习活动,把党课搬进了“红色地标”,重温峥嵘岁月、唤醒红色记忆。

活动现场首发了“红色传承 诗乐同行”第一期主题视频,2019年度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个人)获得者,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唐量和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宁深情朗诵了爱国诗歌《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他们要同劳苦大众一道,用铁锤镰刀作为摧毁旧世界的武器,作为一个阶级的图腾”,两位老师情感充沛的演绎,带领大家重回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红色里弄,回顾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风雨历程。

上海大学第三届团委委员、2020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张晨璐同学带领上海大学团干部和青年师生,以“渔阳里”为起点,开启了“红色文化探寻之旅”的第一站。这条普普通通的弄堂,曾是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培养青年人才的基地,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干部学校所在地,这里曾经走出一批有志青年,孕育了我们党早期的一批革命家。大家驻足细看陈列的历史文物、文献、书籍和照片,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等历史进程。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上大师生再次从“渔阳里”出发,沿着前辈的足迹,重回到了那段振奋人心的峥嵘岁月,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本次活动也将继续带领大家走进红色地标,创新传播形式,引领全校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四史”,将初心落于实践,把使命勇担在肩。

上大团委方面表示,“四史”学习教育,共青团组织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调动和发挥育人优势,找准工作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努力做到“三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步,要让“四史”学习在第二课堂全面开花,学出特色、学出品牌;形式与内涵同在,处理好丰富载体和提升内涵的关系,把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作为检验“四史”学习教育质效的重要衡量指标,避免形式化、娱乐化;传承与创新同行,及时总结梳理团组织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并不断予以优化完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