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变身艺术,“无废星球”不是梦
2020-06-21 生活

作品《腾龙》 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这里是位于浦江镇的乐工坊1988,前身曾是一家照明灯具厂,在充当了近10年的仓库后,终于迎来了“新生”。在园区内的源形辅创艺术馆中,陈列着众多由片场废弃物做成的设计感十足的艺术品,它们组成了名为“无废星球”的阵列,围绕自然与文化的理念,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水印象派作品

  搭平台,普及美学教育  

在源形辅创艺术馆门口,有一对典型中国风的石狮子,在阳光照射下,泛出翡翠般的通透绿色,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仔细一看,才发现,它们其实并不是用玉石雕琢的,至于到底是什么材料……正在记者迷惑时,一个声音从耳边传来:“它们的原材料,其实是废弃的绿色塑料瓶。”一语道破天机的正是四博龙创艺术中心品牌总监、CEO阿笔。对许多人来说,垃圾是属于垃圾桶的,但对阿笔和他的伙伴们来说,垃圾则是宝藏,经过重组、雕塑、拼贴、熔铸等手段,用中国的美学文化实践环境保护与生态永续的目标。

其实,源形辅创艺术馆和龙创造艺术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前大家比较熟悉的‘龙创’主要面对的是艺术家,而‘辅创’的定位则是集博物馆、工作室和实训基地为一体的平台,面对大众。”阿笔说道,“就如同解剖一样,我们把艺术创作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公众通过参观、聆听,从而对艺术,对我们的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中国美学和生态美学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核心。”

艺术家的工作台

  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刚开始,这些废弃材料的来源是成龙电影里的拍摄道具。众所周知,许多道具在电影拍摄结束后都会被扔掉,这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正如成龙自己的观点:“还能用,为何要丢弃?”于是,他将一些具有特殊价值的电影道具提供了出来,如《霹雳火》中的赛车、《宝贝计划》中的沙滩车、《日记》中的陈设布料等。一群拥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实验精神的艺术家,包括建筑师、雕塑家、竹编艺术家、复合性多媒材艺术家、油画家、3D立体画画家等,以崭新视角,运用过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解构再重造,做成了《腾龙》《一纸定乾坤》《容颜/龙颜》等多个充满奇幻、童趣,却饱涵对人文生态关怀、中国美学热爱的艺术品,让一般人心中的垃圾、废弃物有了新的艺术价值,传递重要讯息:哪怕是一根吸管、一只塑料瓶、一个纽扣,只要愿意,无废星球不是梦。

“之后,我们的收集对象不光是道具,还有片场其他会产生的废弃物,比如纸杯、吸管、瓶子……导演许鞍华很支持我们的工作,她会组织人手,定期往我们这里运送这些材料。”阿笔介绍道,“我们用被废弃的各种颜色的吸管、一次性刀叉做了一个山水野兽派系列,分别演绎了王维的四首诗——《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鹿柴》,感受爱情、友情、亲情和自我独处四种不同情绪,将中国美学和生态美学,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结合在了一起,是我们近期的思考和我们想要传达给大众的一个信息。”

阿笔

四博龙创艺术中心品牌总监、CEO

  //  对话  //  

生活周刊:听说你们还在亲子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可以介绍一下这块内容吗?

阿笔:是的。除了创作,教育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这次,我们邀请了Jenny Yen博士创作了一个抗疫故事的电子绘本。它用我们的IP做主角,在视觉上保持趣味的同时,传递正能量。

这个故事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一个素材——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做好心理建设。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里,已经被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35个国家的语言。

目前,全球疫情还未平息,所以,我们把这个绘本延展开来,做了感谢所有医护人员的加油卡。一上传,就被翻译成了近20个国家的文字。之后,我们又做了一个2.0版本——大家在下载后, 可以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写在问候卡上,现在已经被35个国家的人下载。

在美国加州的一个幼儿园,老师组织孩子们把这些问候卡打印下来后,折成了纸飞机,做了一个放飞纸飞机的活动。

生活周刊:在亲子教育这一块,你们最近有没有落地的活动?

阿笔:有的。之前我们做的课程输出,对象主要是老师,现在,我们会做更多的亲子活动,直接面对孩子和家长。“六一”儿童节在北京做的那两场心灵环保日的亲子活动非常成功。之后,我们在乐工坊也会做几场活动,围绕中国美学、生态美学,大家可以体验到我们之前所做的一些探索成果,比如创客课件、艺术体验、绘本互动……当然,那个放飞问候卡纸飞机的活动,也会在此落地,帮助大家一起面向阳光,放飞心情。这是一次试水,之后,我们会考虑作为一个长期的固定项目,为浦江镇的年轻家庭带来更多的艺术教育共享资源。

生活周刊:接下来的创作安排是什么?

阿笔:我们会从中国美学范畴进一步扩大到东方美学的范畴。另外,我们正在准备参加上海设计周的作品,下半年可能会在北京国贸和上海嘉里中心有展览活动。

  //  链接  //  

那些从废墟里重生的花儿

“物尽其用”,这个理念已经深入到许多年轻的设计师、艺术家心中,他们将原本被直接丢弃的物品捡回来,用艺术的力量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

装置艺术

袁隆是一位活跃在艺术和可持续领域的上海青年艺术家,他的诸多以废弃塑料瓶为创作原材料的大型装置作品:《巨环》《新生》《塑料姐妹花》……在给人们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与反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袁隆的不少作品,还都是和在校学生、普通家庭一起合作的。他深信艺术作品的意义或者说生命力不止于最终呈现的结果,而是延伸至整个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变化成长的生命周期。自己作品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可持续,这也推动了他从创作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整个创作过程是否能体现这个观念。

艺术侧重引发思考,科学倾向解决问题,袁隆也清楚地意识到,当两者结合的时候,总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于是,在不断地创作装置艺术的同时,他也开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尝试跨界产品设计的领域。

时尚包袋

年轻的新锐设计师甜甜将工厂流水线上被废弃的材料做成了潮范儿十足的各种包袋,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这些环保包袋的原材料主要有牛皮纸编织袋、篷布、刀刮布、帆布等,其中,最初的起点——用回收牛皮纸编织袋做成的产品依然还是主打的产品之一。

聚乙烯醇、调制乳粉、全脂羊奶粉……这些与日常包袋“浑身不搭界”的外包装印花字样,经过设计师天马行空的加工拼贴,再配合上荧光系撞色色块的不规则混搭,碰撞出让人过目难忘的视觉冲击,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只需一眼,就能从众多的包包里面认出来,受到许多追求个性的年轻人的喜爱。据说,里面最受欢迎的是有双面小人头的单肩包、地图小白圆筒包,以及工装风单肩、双肩包。

甜甜的老本行是服装设计,但基于材料的限制,她会先将永续设计延伸到一些其他的生活日常用品上,例如收纳盒、洗漱包、笔袋等,之后再继续在服装上的探索。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