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陈佩秋去世,馀芳若可佩,丹青照千秋
国画大师陈佩秋先生于2020年6月26日凌晨3点仙逝,享年98岁,海上画坛痛失一位领军人物。陈先生走得很突然,就在不久前她还创作了书法为抗疫斗争加油鼓劲。据了解,陈先生之前身体一直尚可,前晚11点半突然两次呕吐,准备送医之时已经驾鹤西去。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陈佩秋1922年12月生,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上海美协艺术顾问、上海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西泠印社理事、海上印社社长、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获得者。
陈佩秋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后转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潘天寿、黄宾虹、郑午昌等国画大师。1950年代,陈佩秋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得以大量浏览古代名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分。在长期的创作中,陈佩秋立足于传统,配合新的艺术理念,包括西方的色彩运用,更好地表现生活中的美,她为中国传统国画在现代艺术发展中的定位,作出了贡献。
陈佩秋、谢稚柳伉俪。
陈佩秋与国画大师谢稚柳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最著名的艺术伉俪。虽然生活中伉俪情深,但陈佩秋在艺术上非常独立,“他是他,我是我”,她决不愿意沾先生的名声。而且陈佩秋认为,艺术创作不问男女,她并不喜欢人们习惯中所称的“女艺术家”,显示了现代女性可贵的独立意识。
因为已是高龄,近年除了偶然出席活动之外,陈佩秋已很少公开亮相。但是她仍然心系国家,关心国事。2020年2月疫情肆虐之时,陈佩秋还和老朋友95岁的越剧名家王文娟、92岁的画家韩敏等创作了一系列抗疫书画,陈佩秋写了一个“祥”字,苍劲有力,是老人家在给一线的抗疫战士们加油鼓劲。
4月上海图书馆举行“砥砺前行——2020年各界名家寄语手稿展”时,陈佩秋作为年龄最大的艺术家参展,她写了一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书法,轰动一时。此幅手稿已经入藏中国名人手稿馆,应该是陈先生公开发表的最后的手迹。
60年前,陈佩秋填写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登记表”。
陈佩秋之子追忆母亲:
她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和母亲
在世人的眼里,陈佩秋是国画大师,但在作为儿子的谢定伟眼里,母亲除了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外,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母亲。“成功的人有两种:一种人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成为专家中的专家,但也仅限于这个领域,比如我父亲谢稚柳,他一生的诗、书、画成就贯穿一体,是一种学者型的才华,但他只会简单操作家里的电视遥控器,再复杂的功能可能就不会;另一种人,学什么都能上手,而且比普通人都学得好,比如我母亲,就是第二类人。她80多岁时,为了更好地研究古画鉴定,还去买了苹果电脑并学习操作,这样可以在电脑上更好地看高清古画进行研究。”
谢定伟对记者说,母亲晚年最大的成就除了书画创作之外应该就是书画鉴定了。
陈佩秋书画鉴定直接的缘起,应是张大千晚年掀起的关于五代画家董源那几幅画的争议。谢定伟说,母亲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传统国画。她说她有责任为古书画研究做好这件事。就在离世的前几天她还拿了一本画册给谢定伟看,和儿子讨论《簪花仕女图》的作者考据问题。她说,画是好画,但未必是唐代周昉绘制,也有可能是南唐时期的画家所绘。
关于古画的鉴定,谢定伟此前就和母亲“预约”好了,要为她编辑一本宋画研究的书籍。“她有许多相关研究的笔记和她标注在书上的注解。如今,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编完,她就走了。”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