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让梦想的花蕊在乡村绽放
2020-06-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常鑫 马鈜/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贾英华/制图 

浦东新区书院镇四灶村村委委员,曾经的志愿者、社工,奋战在疫情一线的90后党员杨浩澜,目前的工作已恢复至常态。从乡村中来,到乡村中去。在杨浩澜的人生轨迹中,这条行为准则也成就她职业理想的责任与担当。现在,身为四灶村的村委会干部,“人人出力,户户参与,同心协力共创美丽乡村”贯穿于基层工作的始终,成为这名90后党员的工作信条。

 此时  美丽乡村的庭院“建设者” 

在成为村干部以前,杨浩澜有多年的社工工作经历。按照村委会的工作职别,村民自治,需要通过选举上岗,为此她也放弃了“社工”职称,以更好地投入乡村建设中去。这样的心理转变,来自于她对乡土的深情。她想更深入地为家乡做点事,真正为当地的村民带来更多物质乃至精神层面的收益。

村委会的工作,不像其他工种,每日守着村子里的老百姓,只要群众有需求,就得随时随地有所响应。“只要村民找上门来,你就得尽一切可能帮他们排忧解难。”杨浩澜说道。

胆大心细,是一个90后村委会干部推进工作的方法。你需要急群众之所急,但同时规则制度是恒久不变的底线。美丽庭院计划,是杨浩澜手头主抓的工作。通过提升乡村每家每户庭院的美观度,能让乡村变得美丽,让当地村民拥有更好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杨浩澜进入村委会后,几乎全程主导了这个计划在四灶村的推进落实。起先,工作很难开展。在院子里堆放柴火,放养的鸡鸭造成河道、街巷肮脏不堪……可能在村民眼中,乡土生活就该如此。当时,村民们根本无法理解,“我自己的院子,想怎么堆放是我自己的事,为何要村委会来插手?”最大的难点在于不理解、不配合。“就算村干部亲自动手,帮他们进行庭院整理,但是如果思想意识上不要求进步,帮助仅能解决一时,没几天又会打回原形。”

美丽庭院计划从2018年3月正式试点,整个四灶村拥有庭院的村民905户,整个村子3600多户村民。两年的时间里,杨浩澜走遍了四灶村所有村民家,因势利导,不厌其烦地去做思想工作,对村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看到庭院美化之后对生活的改变,来一点一滴推进“美丽庭院”计划。而没有庭院的其他村民家,也成为走访的重要一站,你只有扎根越深,才越能了解村民的实际困难,才能真正意义上帮到他们。

2年时间,杨浩澜深入乡村田头的付出,换来了村民意识的改变,他们对庭院之美有了一些深入浅出的理解,并有意识地维护自家庭院的干净整洁。村民们渐渐意识到:哪些行为文明,哪些行为不文明,也能身体力行朝着“文明”的目标迈进。甚至现在,村民们也会自发组成“监督小组”去协助杨浩澜开展工作。

 彼时  抗疫前线的村口“守门人” 

2019年8月到2020年2月,作为上海第22批沪滇志愿者,杨浩澜还有一段参与云南西双版纳州志愿者行动的经历。作为上海精准扶贫的对口地区,杨浩澜在那里参与了当地的儿童教育工作。对她来说,这是理解和开展乡村工作的一堂重要的实践课。

“山里的孩子们,每一个人都渴望通过接受教育,走出大山,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渴望之切,也让杨浩澜深刻地理解了推进乡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精神上的引领不论是对孩子们还是对村民,都是首要任务。“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于让当地人拥有改变命运的技能,通过养殖和种植,脱贫致富。”

今年2月从云南返回上海,经过了2周隔离后,杨浩澜又紧锣密鼓投入到紧张的村民防疫一线。对于村子里有从重点疫情地区返回的外来务工者,必须提起12分的戒备。挨家挨户寻访,进行实地调查,“堵住”输入性病例,也成为预防疫情的重要工作。

习以为常的是,防疫小队连饭也顾不上好好吃,每人几口泡面,糊弄一下,就赶紧把守在进村的各个道口。一旦接到群众“线索”,就得24小时进行走访调查,排除隐患,这个工作量着实不小。

在临时隔离人员的微信群里,杨浩澜与伙伴们没日没夜辛勤地忙碌着。为他们集中购买物资,提供伙食,观察人员的身体变化,每一项工作都不能落下。后来,疫情进入到常态化防控,外来务工人员也纷纷返回上海,一线防疫工作不但没有松懈,还更紧张了。“老百姓有时比我们还紧张。有一次,凌晨2点,我就接到了一位农户的电话,说是他家隔壁住着的外来人员,一直没回来。这天大半夜,突然家里灯亮了。”抹了一把睡眼惺忪的脸,杨浩澜赶紧披星戴月,去现场一查究竟。防疫面前,心里那根弦永远是紧绷的……

现在,防疫一线的经历,也让她更加注重环境卫生和村民的卫生习惯宣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一刻对党员的责任充满信念,也从没有像今天这么深刻理解党员热血奋斗的意义。她说,当祖国有困难的时候,正是党员冲锋陷阵之时。

══  对话  ═══

记者:疫情期间的工作节奏什么样?

杨浩澜大家每天8小时轮班,这个工作量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到村口站岗,通常结束已到凌晨。这个工作节奏不光我一个人,我们四灶村所有党员都是这个节奏。进村有三个道口,需要派人值守,查看每个道口的突发情况。比如说,一天晚上有两个外来务工人员进村,大概四五十岁上下,没有手机,讲话也讲不清楚。我们的道口志愿者知道这个情况后,就反馈给我们。我们立刻赶往现场,调查实际情况,用我们的手机帮他们注册了健康码。

记者:防疫工作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杨浩澜最大的问题是额温枪,因为室外温度太低了,测着测着额温枪就失灵了,没法正常运转。我们只能拿热水袋或者暖宝宝帮它捂一捂,用两个额温枪,轮流替换着使用。

记者:在疫情一线,会担心个人安危吗?

杨浩澜怕是肯定会怕的,但是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必须奔赴一线。不光是我,所有党员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现在疫情进入到常态化管理,更需要立足于本职工作,做好疫情的防控和宣教工作。党员一定要冲锋陷阵,也希望所有人齐心协力打赢防疫防控这场战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常鑫 马鈜/图、视频 周紫薇/剪辑 贾英华/制图 杨羡之/策划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