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用一辈子写一封爱上港的情书,铁杆张斌的青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020-06-29 文体

张斌与球迷会成员合影。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春若有张不老的脸,张斌希望它像足球一样永远不被改变。

张斌是上海上港天狼星球迷联盟创始人之一,这个球迷联盟是上港集团足球俱乐部下属规模最大的球迷组织,最高峰时,拥有1300—1400名球迷,张斌说自己用了11年的青春组织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球迷们来陪伴上港,而这封对上海上港的情书还将继续书写下去。

青年报记者 孙琪

  足球记忆  

用青春见证海派足球

张斌自幼就很喜欢踢球,学校的操场、社区的街道到处都有他踢球的身影,在足球场上酣畅淋漓地挥洒汗水,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足球这种竞技体育能给男人带来的荣誉感,当然在享受荣誉感之前,首先要品尝失败的滋味。”张斌回忆,他爸爸很快发现儿子的爱好,曾考虑过是否要送他去体校,但母亲认为儿子自小爱干净,性格也有些文弱,未必能够承受训练的苦,于是打消了父亲的念头。

作为本土球迷,张斌对“上海足球教父”徐根宝有很深的情结。

“十年磨一剑! 打造一支中国曼联!”这是徐根宝20年前在组建上海东亚这支球队后提出的口号,当时多数人认为这是徐根宝口出狂言,一度被传为笑柄。而张斌却认为一群青年人与一位古稀老人一起为中国足球奋斗,着实令人振奋,他被徐指导的倔强与坚持而打动,时常在报纸和网络上搜索上海东亚的报道。

2009年,上海东亚队入驻八万人体育场,那年夏天,张斌和好友陆嘉琦一起买票去看比赛。

“踏入八万人体育场之后,我就‘沦陷’了。”张斌笑着介绍自己和东亚一期的球员属于同龄人,“娃娃军全华班开始冲超征途!”让张斌从心底发出赞叹:努力的少年就该获得他的掌声!

张斌与高洪波合影。

 不离不弃  

用真情缔造球迷文化

相伴十多年,时光如流水,有些越来越模糊,有些依然历历在目。

张斌和东亚一期的球员年龄相仿,在赛场上他们高声为球员助威加油,赛后球迷和球员相处像兄弟一般。“十年前,我们和球员经常一起吃火锅,一边讨探比赛的得失。”张斌记得,那时散场后还常遇见颜骏凌的父亲,大家还一起畅谈球员在赛场上的表现,张斌感叹:“这些球员的家长和亲友才是上港第一批原生球迷。”

十年前的东亚小将在徐根宝的带领下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小荷已露尖尖角,但到底年轻,在冲超的道路上背上了巨大包袱,一度功败垂成。那时东亚已有为数不多的球迷,但有部分球迷因为东亚的暂时失利而离开,目睹此景,张斌深感失望,“球迷是球队持续进步、长期繁荣的基石,如此松散,如何做球场上的第十二人?”张斌于是萌生打造一个志同道合球迷团队的念头,2010年8月,他联合陆嘉琦等7个朋友,注册天狼星球迷会。“我们的宗旨就是:一切以支持球队出发,看台是我们战斗区域。”张斌说。

由于徐指导没有实体经济产业作为支柱来长期养活球队,需要通过不断地卖球员维持运营,此后这支青年军经历了不少动荡,2011赛季在联赛上半程名列前茅的情况下,由于资金短缺从而解约了队中外援,直至2012年,东亚才以中甲联赛冠军身份顺利冲超。这段时间,张斌和球迷会的朋友们始终不离不弃,他和伙伴们在QQ群、贴吧招募球友,带领新球迷倡导真正属于上港的球迷文化,和球迷们一起为东亚南征北战,在赛场上呐喊助威,在微博、贴吧上为球队正名扬威。患难与共的经历更加坚定了张斌和这支球队的感情。随着上海东亚发展越来越好,球场内外的球迷也越聚越多。

“我们对自己球迷发展也有要求,创立并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希望球迷会和球队共同成长。”

  不变初心  

我们仍是追风少年

“球员当中,我最喜欢蔡慧康。”张斌毫不掩饰自己的偏爱。

蔡慧康不像武磊,在一次次的进球之后能享受球迷的欢呼,也不像颜骏凌,在一次次的扑救后能赢得球迷的掌声。“但上港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任劳任怨的中场球员,才能够屡次在强强对话中胜出,也正是蔡慧康的拼搏与奋斗,上港才一步步从中乙闯入中超甚至参加亚冠联赛,再到虎口夺食赢来中超首冠。”张斌表示自己欣赏球场中劳模英雄,比如加图索、埃辛、马蒂奇、坎特等。“能够高质量地践行教练的战术任务和思路,上抢积极,犯规果断,勤勉敬业。”

而对上港历任教练,张斌推崇的除了徐指导,还有博阿斯。“徐指导给这支球队的传切配合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博阿斯在强力外援的配合下,将上港的技战术升华至另一个高度。”

如今上海上港已跻身国内球队前列,抬头星辰在望,但在张斌的心中,已历十余载的上海上港,仍一如初见时的少年,意气风发,前途无限。这种感觉,一半源自张斌对上港的情怀,另一半则源于张斌对海派足球未来发展的信心,近年张斌时常把自己的观球感触写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张保仔其实不懂球”和微博里,不仅得到众多球迷的关注,还得到不少上港球员转发。“今年的新援买提江于官宣前一周在微博上看到我写他的文章后,还在微博上关注了我。”

一场疫情让很多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没有赛事的日子里,张斌一边认真工作生活,一边与球迷们交流着各种赛事信息,对于未来,他期望中国的足球联赛能更职业,形成自己的产业链,俱乐部能更职业,要有做真正百年俱乐部的决心。而上海上港仍能像昔日的“追风”的少年,伴随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不断勇攀高峰。

青年报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