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今年年底,上海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2020-07-02 上海

青年报资料图。吴恺/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本市四分类垃圾已实现“三增一减”目标,下一步将更智能化、更精准化,做到哪里有垃圾哪里分类。今天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介绍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年来,本市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进展成效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四分类垃圾已实现“三增一减”目标  

《条例》施行一年来,上海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实效,成为“引领低碳生活的新时尚”。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条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大多数居民已养成自觉分类习惯。

今年6月份,全市生活垃圾清运总量96.86万余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四分类垃圾实现“三增一减”目标: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7吨/日、增长71.1%,有害垃圾分出量3.3吨/日、增长11.2倍,湿垃圾分出量9632.1吨/日、增长38.5%,干垃圾处置量15518.2吨/日、下降19.8%。

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完成2.1万余个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道路废物箱设置数量优化调整至4.1万余个;累计配置湿垃圾车1537辆、干垃圾车3077辆、有害垃圾车99辆、可回收物回收车239辆;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201个、集散场10个;“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5座生活垃圾处置设施项目全部开工,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处置总能力达到24350吨/日。

市、区相关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组织执法行动。《条例》实施以来,文化和旅游部门检查旅游住宿企业10786家,责令整改146家,行政处罚1家;市场监管部门检查餐饮服务提供者12.7万家,责令整改276家,行政处罚39家;城管执法部门开展执法检查15.2万余次,教育劝阻59856起,责令整改38739起,行政处罚9585件,其中单位7472件、个人2113件。

  下一步将巩固提升分类实效  

邓建平表示,下一步,本市将巩固提升分类实效,坚持高标准推进垃圾分类,居住区(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力争达到95%,示范街镇力争达到85%以上。

完善两网融合体系,完成6000个可回收物服务点、170座中转站和10座集散场标准化审核;培育一批功能型资源化利用项目,确保低价值可回收物出路稳定,实现全覆盖回收、全品种利用、全口径统计。

加快处置能力建设。新增干垃圾焚烧能力2000吨/日,干垃圾焚烧总能力达到21300吨/日;湿垃圾处理总能力达到7000吨/日;预计今年年底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强化政策支持引导。结合土壤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工作,研究制定湿垃圾利用产品推广政策;全面实施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政策,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加强执法检查保障。持续开展日常执法检查和专项执法行动,重点围绕源头减量制度、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义务、公共场所分类投放规定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哪里产生垃圾哪里分类  

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唐家富介绍说,新版的《办法》将配置除臭、破袋、洗手“三件套”纳入考评范围,目的是为了改善居民源头投放环境、优化居民分类投放体验。

从今年上半年度全市“达标示范”检查结果来看(共检查5001个居住区),洗手、除臭、破袋装置的配置率分别达到了94.8%、82.3%、78.3%,总体来看,成效明显。当然,还有一部分社区由于客观条件等因素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对此,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加强指导。  

唐家富表示,将加强配置指导,按照“一小区一策”的原则,鼓励各小区因地制宜地配置“三件套”,同时不会对具体规格、样式作强制要求;对于居民普遍已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小区,也不要求每个点都要配置,对于好用、易用、安全、便捷的分类投放装置给予鼓励和推广。同时加强投放点管理,要求湿垃圾桶必须密闭存放并喷洒除臭剂,垃圾箱房或生活垃圾储存点需确保容器关盖储存,防止异味扰民。

此外,针对疫情情况,下一步本市在确保防疫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一方面继续做好涉疫生活垃圾的安全收运处置工作,另一方面将垃圾分类纳入一网统管,加入智能设备的研发和使用,通过科技+管理的方式,巩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实现分类实效的常态化,同时将继续深化垃圾分类社会动员,持续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人群,按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精准施策,做到哪里产生垃圾哪里就要分类,让上海持续引领低碳生活的新时尚。


青春上海U选来咯

快快get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