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青年人“明天观”报告出炉,明天会更好,行动在当下
2020-07-07 青年

明天会好吗?在2020年里,这大概是大部分年轻人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年轻人对未来的看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如何影响了他们当下的行动?相关研究机构找到了2020个年轻人,通过问卷、“请回答2030”主题讨论会的形式,和青年探讨相关议题,并出炉了中国年轻人“明天观”报告。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99%年轻人:当下的行动相当重要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门课叫职业规划,要写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的规划,但我写下来没多久,很多事情就发生了变化,当时我认为的明天马上改变了。这让我特别震撼,此后再也不做长期规划了,因为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没有那样的想象力,去想象十年以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90后青年快快分享的故事,代表了许多年轻人对明天的看法。他认为,在过去,大部分人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的想象,会按照某种规律,以线性发展的方式往前,因此很多人对明天的想象是确定且可以预测的。然而到了今天,年轻人普遍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环境下,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因此明天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没法想象,没法预测,也不知道明天会往哪个方向流动,明天既不确定,也不可控。

在过去,当年轻人谈到明天,想到的往往是“先活在当下,等着看明天有什么变化”;而今天的年轻人通过行动来影响明天的想法比以往都要强烈。在此次问卷调查中,99%以上的年轻人都认为当下的行动对明天的影响相当重要,其中近8成年轻人认为当下的行动对明天有决定作用,甚至随时在决定明天的发展走向。

据研究员表示,当下的行动之所以那么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看到地球有限的资源在被迅速消耗,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到达临界点,因此尽快行动起来减少对地球生态的伤害很重要,同时在行动的过程中消解对明天的复杂情绪;另一方面,对于更积极一些的年轻人来说,因为明天的不确定、不可控,因此用行动来影响历史往一个想要的方向去发展变成一件可能的事情,甚至成为个人的时代使命。

75.5%年轻人:更多关注社会问题

调查还显示,伴随着明天观的变化,年轻人在今天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变得更多。高达75.5%的年轻人都表示,和过去相比,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增多了。分别只有20.0%和4.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发生变化”和“关注变少了”。

在问卷调查中,年轻人对生态自然相关的社会议题关注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保护),对公平正义相关社会议题(弱势群体的关怀+性别平等+教育公平)的关注度非常高。其中排名前三的关注点分别是气候变化(占41.1%),弱势群体关怀(包括罕见病病友、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城市流浪汉等等)(占41.1%),自然资源保护(占到38.6%)。

钱小天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金融男,在今年他选择停下来,给自己充电和沉淀的机会,去感受更大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他开始着手于很多减少碳足迹的小事,比如他开始设置蚂蚁森林,已拥有了超过700kg的总能量,刷齐了所有的树种和保护地的环保证书。

小钱表示,自己并不强迫身边所有人都做出同样的选择,而更希望大家看到另一种可能性,能达成一种共识。

90%以上的年轻人:参与过可持续发展行为

年轻人对未来看法的改变,也影响了他们当下的行动。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不仅在意识上提高了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也为他们想要的明天而付出行动。在此次问卷调查中,90%以上的年轻人都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与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行动中。只有9.7%的人从未参加过这些行动。

在被问及“你是否有参与到任何类型的行动中”的多项选择题时,65.1%的人参与过可持续消费,减少购买不必要的物质的欲望,关心自己的消费选择会给环境和社会帯来什么影响。欣赏可持续的好设计,珍惜物品使用的过程,给生活做减法;56.8%的人参与过日常善意行动,包括跑步的时候顺便捡拾垃圾,周末固定去孤儿院探望,一周吃一天素食,买菜自带环保袋,沉溺于蚂蚁森林为种树……在日常生活中顺便做一些对环境、对社会、对他人好的事情;38.4%的人参与过教育学习,即提供或学习解决社会问题相关的知识、接受相关的线上/线下课程培训,获得相关能力的提升(比如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协作共创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等等);33.6%的人做了关于社会问题的发声,比如用故事、影像、艺术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记录和分享关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以改变更多人的认知;24.7%的人参与过乐活生活实验,包括对自己的家居进行改造,搬到郊外农场里生活,培养一个观鸟的爱好,用创意进行废物改造,挑战零废弃的生活,在整体生活方式上,探索如何过上与自然有更多联结,对环境产生更少索取与浪费,而更健康、快乐的生活;19.6%的受访者发起/参与行动,比如针对某个社会领域的问题,发起/深度参与某个行动或者项目;17.2%的受访者参与过社群与共创,即和不同背景、不同视角的人聚集在一起,用共创的方式来一起解决社会问题。

空空就是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有关行动中的一位女生。生活中的她是一名特别注意减少塑料使用的减塑达人,尝试了不同材质的可重复使用的吸管,从饮料适配度/便携/清洁度/bug等维度综合对比了纸吸管、玻璃吸管、不锈钢吸管和硅胶吸管,最后留下了最好用的选择,并坚持三年自带吸管。

数读

Q:开展可持续发展行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哪里?

64.5%的受访者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比如更健康、更舒适、更快乐等等),59.6%的人希望自己的行动能改善一些问题,43.2%的人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影响更多的人,35.3%的人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Q:作出可持续行动的阻力来自哪些方面?

67.6%的人选择资源不够(时间/钱/物资等等),42.6%的人认为知识不够,35.1%的人认为动力不足,30.7%的人认为缺乏同伴支持。

说法

最年轻群体对未来最乐观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雄从社会学理论来解释年轻人明天观的变化。

“早些年,中国与世界的链接是比较封闭的,职业也好,社会环境也好,往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成不变,年轻人也没有后顾之忧,按部就班地开展行动。”杨雄认为,现在处于市场化的竞争社会,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给青年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代际速率加快,原来可能20年一代,后来10年一代,现在是5年一代。

前不久,杨雄主持的一项青年调查显示,疫情期间,00后和90后的未来观还是比较正面、积极的。“这个结果让人有些出乎意料,在和老中青调查组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反而是最年轻群体对未来最乐观。但与此同时,此次疫情对年轻人的就业产生的影响较大。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一线工人最为担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

杨雄还分析说,在调查时,他们还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既有物质主义的追求,同时又产生了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他们更加关注生态保护、低碳,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生活更加简单化。捡垃圾、减塑运动、少开车等低碳行为在青年人中更为风行,成为一种时尚。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