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的标本仍栩栩如生,一位百岁老教师讲述他和标本的故事
2020-07-1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这是一个百岁老教师和他制作的标本的故事。跨越60多年,这些历史的见证有望被更好地修复和珍藏。

上海市实验小学的标本室在地下一层,外面是一个下沉式庭院,温度适宜,但是黄梅天的潮湿还是显而易见的。

走进标本室,桌上赫然摆放着7件动物标本,有猴子、羊、鸭子等。那些都曾是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之一、百岁老教师林有禹的“宝贝”——有的是买的,有的是他亲手制作的。虽然经过了六七十年的岁月洗礼,但因为保存完好,依然栩栩如生。

此时,在浦东新区长清路一幢普通的高层四楼,林有禹老师正坐在书桌前看报。    

虽然已经是102岁高龄,但老人依然思路清晰。“我是1949年,从苏州到上海来教书的。那时住在学校里,休息天就做做标本、画画挂图。”林老师一口软糯的苏州话,乡音未改。那时的上海市实验小学还是邑庙区中心小学。当时,上海在3所小学里设立了科技站,邑庙区中心小学便是其中之一。科技站需要配备仪器设备,国家财力不够,老师们就动手自己做。当时除了林老师,还有教自然的校长和另一位自然老师都参与了教具制作。

“做标本就是为了让同学们上自然课时更加直观。我们根据书上的介绍,然后再慢慢自己摸索。制作动物标本时,我们先把皮剥下来,然后涂防腐剂,再填充。鱼类是浸制标本,泡在药水里;昆虫钉在板上,干了放进盒子。”虽然已经过去了六七十年,但对于这个百岁老人来说,犹如昨日。他亲手制作的各种标本、教具,达到了1300多件,既有动物,也有昆虫和植物。

他们制作标本的小动物来源也很丰富,有的是小朋友家里的宠物死了,有的是菜场买的。这些标本,每一届学生都看过,有的还外借给其他学校。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教具也越来越先进。但是,虽然几经搬迁,上海市实验小学还是把这些标本当成宝。“这是林老师的心血,不能扔。”

为了保护这些标本,学校也是尽心尽力。上海市实验小学自然学科教研组长张宇介绍说,每年黄梅天过后,他们都会把这些标本拿出来晒一晒,勤通风,底座放樟脑丸,玻璃柜里放上干燥剂、防虫剂。“但是学校毕竟不是专业机构,小兔子标本就坏掉了,大家都很心疼。”

悠长黄梅天,102岁退休老师惦念“60多岁”教具的故事传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昨天,自博馆的专家们来到上海市实验小学,为这些“古董标本”做体检。

上海自博馆标本制作中心标本师张汤铭仔细地检查了这些动物标本的每一片毛。“能保存成这样不容易,保存效果不错。说明制作标本的技术相当好,保存时间这么长,跟制作工艺也有关系。”张汤铭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他们接下来会把这些标本带回去,首先进行冷冻除虫除霉,然后还原毛色,做面部整形。“像那个猴子标本,之前面部上了颜色,我们要进行修补。”张汤铭尤为赞许的是,他观察了标本的每个角落,都没有发现虫害霉变。

当听说这些标本将得到专家的保护和修复时,林老师露出了由衷的笑容:“谢谢!”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