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让人工智能汇流成海,先从做一颗智慧的水滴开始
2020-07-1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郭颖

1956年,几个计算机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梦想着用当时刚刚出现的计算机来构造复杂的、拥有与人类智慧同样本质特性的机器。

之后的几十年里,人工智能渐渐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并以机器人的形式与人类“初见”。但是,从它走出实验室的那天起,设计它的人类就开始恐惧它。我们儿时看过的科幻电影《未来世界》中,人类差点被机器人替代。直到现在人类还在探讨这个问题,担心自己未来被电脑所取代。

人类为什么会惧怕人工智能?因为很多工作是重复性的,机器人可以基于海量数据,然后推算出逻辑,由此做出判断和推测。从沃森、Siri,到下棋的AlphaGo、写稿的Wordsmith、做手术的达芬奇……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里崭露头角。这次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不少论坛甚至没有请速记员,而是采用了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

机器人无疑是聪明的,它有深度学习的能力,有时候甚至会跳脱人类的想象。但是,机器终究是机器,任何技术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使用它的方式。人类开始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例如应用边界,例如隐私保护,等等,其实,始作俑者,还是人类。对此,人工智能界提出:要有预见性和把控力地把道德代码嵌入机器人。

“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治理工作组”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治理论坛上成立,工作组由科学家、法学家、伦理专家和企业代表组成,正是为了推动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近年来,“可信”被引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可信人工智能”包括尊重人类的基本权利、核心原则及价值观,在技术上安全可靠。

除了技防,还须人防。正如媒介素养一般,未来,普通人也要具备“人工智能素养”。人工智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人工智能科普,也要从小普及。人工智能技术,更须少年参与。

“人工智能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活,希望青年一代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也能对维护人类未来抱有强烈的责任感。”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如是说。

对此,我们一直在努力,从基础教育开始。

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普教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在沪发布;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联盟助力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上海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发掘未来之星。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的科技少年们身体力行,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想法,向未来世界做了一个汇报: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他们设计出可测温门禁、免接触电梯按钮、红外测温闸机,用人工智能防控疫情,造福人类。

少年们,要做“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人类科技,日新月异,智联世界,共同家园。在科学发展的洪流中,孩子们犹如一颗颗小水滴。滴水涌泉,汇流成海,他们是人类的未来,更是人工智能的希望。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郭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