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口述史,讲述武康大楼那些年的故事
2020-07-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资料图

近日,一场主题为“新生武康大楼”的徐汇区新一期“汇讲坛”在武康大楼底层的展览空间举行,作家陈丹燕、陈保平夫妇向大家分享了为武康大楼撰写口述史的幕后故事。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伍江等专家也从各自的视角现场还原了这栋老建筑的魅力。

  不动一块砖墙,居民自治保护老建筑  

今年初,由作家陈丹燕和陈保平撰写的《住在武康大楼》口述史问世。从2014年起,陈保平先后采访了武康大楼里的16位住户,入住时间从1950年代至2007年,时间跨度近60年。

访谈过程中,不少居民对于历史保护建筑较强的保护意识让陈保平印象深刻。“住在这个楼里的居民,很小的时候就具备了历史建筑保护意识。”比如说这里住了一位周先生,父亲是工程师。他回忆说,一家人住在这里半个多世纪,住的整个房间没有一处地方重新改造过,每一个门、窗都是按照原来的设计保护着。甚至装空调的时候,每家每户觉得装挂壁式的空调会影响墙的原形,所以只是装了窗式的空调,在原来的窗上拿掉一块玻璃装上窗式玻璃,在他们家里可以看到完整的武康大楼建筑。周先生说,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这个楼你们不能随便改动,一定要保持原状,因为它有历史文化的价值。而拥有这种保护意识的居民在武康大楼里很多。”

陈保平还提到另一位学美术的秦老师。当年搬到楼里后,大堂里有一块地砖坏了,秦老师很想找到一个同等材料,把这块地砖补好,但这是半个世纪之前造的楼,很多材料都是进口的。无奈之下,他便用自己的手艺进行修饰,按照其他地砖的款式,在地上描了一块地砖的样式,普通人就不会注意到地砖是有损坏的。这种素养是老上海传承下来的。

“现在,楼内的居民又自治建立了一个居民网上平台,经常会讨论对老建筑哪些地方保护还不够的事宜,那些新搬进来的住户在装修时要注意什么,通过网上平台用自治的管理方式进行沟通,所以这个地方的居民素质确实比较高。”陈保平评价说。

这部居民的口述史向读者展示了武康大楼内部的日常生活与公共记忆。陈保平相信,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也会对武康大楼产生一些不同于其他建筑的亲密感,这是一种因了解而共情的感情。

  专家呼吁多关心大楼背后的故事  

虽说不能进入大楼内参观,但武康大楼附近已经聚集了一批潮流业态,大楼底层还有展示厅,成为游客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在武康大楼隔壁,就设有元龙音乐书店、大隐书局、网红冰淇淋、老麦咖啡馆等。大楼底层的空间是开放式的,大家可以走进来、停下来,甚至在这个小小的展览空间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每次走过武康大楼,周围不少年轻人在那里拍照,其中有一些小主播,用自己的方式介绍武康大楼。对于这样的现象,伍江表示有喜有忧,“这个历史建筑通过修复、修缮、更新,被重新激活,慢慢变成网红打卡地,所有人都喜欢,这是令人高兴的事,让更多人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用来住的,而是可以拍照,可以在记忆当中留下来,这是可喜的。但是可忧的是,大部分来打卡的人并没有意识到武康大楼的价值,如果武康大楼不那么漂亮,他们还会来拍照吗?”

武康大楼被年轻人喜爱,同样也让陈保平感到喜忧参半。“我每天经过这条路的时候,看到许多年轻人来打卡、拍婚纱照。但照片背后是不是对这幢楼的历史有所了解我都怀疑,他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时尚的标志,拍一个照,网上晒一晒就非常自豪。作为打卡者如果真的喜欢武康大楼,就可以看看里面的居住者在这里几十年怎么生活、怎么看待这幢大楼,读一读这段历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资料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