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仅仅是“拼爹”问题吗?骨子里轻视诚信,才是大忌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这几天,昆明一个六年级小学生因研究癌症成果而获得全国大奖的事件持续发酵。很多人对小学生能取得博士生都难以企及的科研成果表示怀疑。一旦查实,恐让科学界和教育界蒙羞。
今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个三等奖获奖项目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奖者是昆明的一个六年级小学生。在讲述研究过程时,该小学生说他一开始对基因并不了解,而从不了解到了解,再到发表基因与癌症关系的研究成果,这一切都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眼花缭乱的“速成”,让人怀疑背后有“推手”。
现已证实,这个小学生的家长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具有进行相关研究的能力。对此,研究所表示将对此事展开深入调查。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格不低,一般获得这类全国性大奖,对孩子升学有好处,最普遍的情况是有助于取得名校的青睐。在全民操心升学的今天,无疑是很大的诱惑。家长为了孩子获奖而置科学事业的诚信和严谨于不顾,确有这样的可能性。
此事一出,人们不免感慨,这又是一起“拼爹”拼到坑里的事故。“拼爹”的实质就是将家世背景积累的资源,凌驾于个人努力之上,形成对他人的不公。这类事件时有发生,近期曝光的各种事例就是明证。但是,这些乱象仅仅是“拼爹”问题吗?
事实上,比“拼爹”表象更实质的症结,是从骨子里透露出的对“诚信”的轻忽、无视和不当一回事,这种不把“诚信”视为底线和在利益面前一切皆可权宜的心态,甚至变成了某些人的集体无意识。
六年级的孩子懵懂无知,但父母该懂、指导老师该懂、赛事主办机构该懂……固然世间难免会有少数天才,但连对“基因”这个概念都是一知半解的六年级小学生竟然能拿出一篇博士生水准的获奖论文,这么明显的反常识,正常人会不懂吗?而现在有人偏偏装不懂。
参评者(主要是家长)弄虚作假、有失诚信,评审者睁眼闭眼、怠慢诚信,奖项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科学的神圣就这样被戏弄,科学的净土就这样被玷污,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疾首呢?
我们相信任何一项科学评奖的初衷都是为后来者立一个标杆,作一次示范。现在各种利益入侵,诚信被打倒了,评奖如同儿戏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到底是要给作为祖国未来的孩子立什么样的标杆,作什么样的示范?而最该讲求真精神的科研人员不对“诚信”敬畏,又如何打造科研净土?想想这些就让人脊背发凉。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