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在上海交响乐团唱响
2020-07-2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为什么爷爷听的歌,孙子辈依然在听?一曲“洪湖水、浪打浪”风靡海内外,历经数十年而不衰。7月25日晚,红色经典《洪湖赤卫队》音乐会版歌剧在上海交响乐团上演。这支来自湖北的交响乐团,除了带来了风味独特的“湖北特产”,还分享了湖北交响乐团从疫情期间走来的点滴故事。

把湖北味道唱出来

由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歌剧《洪湖赤卫队》于1959年问世,历经40年风雨,从演出到第三次复排,该剧先后演出达千余场,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歌剧版《洪湖赤卫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进入崭新阶段,成为我国歌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早在8年前,歌剧版《洪湖赤卫队》就来到了上海。本次歌剧指挥、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周雯表示,此次歌剧版《洪湖赤卫队》重新配器,但保留了“三大件”,即高胡二胡琵琶,突出了加强了交响性与和声性,更加烘托出洪湖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的性格。“红色歌剧常演常新,重新编器也增加了红剧的传承生命力。”

该剧讲述的是1930年,地方革命武装洪湖赤卫队在韩英和刘闯的领导下,依托湖区,与国民党保安团和当地湖霸彭霸天巧妙周旋,沉重打击了来犯的敌人。韩英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在铁镣黑窗间宁死不屈。刘闯和赤卫队的战士们在艰苦而复杂的逆境中坚持战斗,逐渐成熟起来,最终救出韩英,配合大部队收复了彭家墩,击毙了欺压百姓的彭霸天。

如何将女主角韩英形象塑造得更有湖北味道?马娅琴将角色的唱腔、咬字都进行了反复推敲。为了配合管弦乐队的穿透力,她还特地去学了美声来打基础。马娅琴是国家一级演员、歌剧表演艺术家,先后在歌剧《江姐》、《八月桂花遍地开》和《楚庄王》等多部民族歌剧中担任主角。其中演出歌剧《洪湖赤卫队》一千多场,率该剧首登国家大剧院,还首度走出国门登陆悉尼歌剧院,让洪湖的稻花香飘到了国外。

越是经典,越难超越。被称为“第四代韩英”的马娅琴告诉记者,虽然全剧不乏长时间的独唱,但最难的还是那简单的一句“洪湖水”。“因为传唱度太高了,一想到这一句,大家脑海里都是王玉珍老师的声音。要想符合大家对‘经典’的期待,就要拥接近原来的,也就是最质朴的声音。”

传递民族歌剧的力量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份珍贵的“湖北特产”也是湖北交响乐团对上海的回礼。“作为湖北人民,我们真诚地感谢上海医护工作人员在武汉的付出与努力。”在采访中,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彭华回忆起疫情期间湖北乐团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今年3月,为了帮助湖北乐团尽快复工,中国交响乐团联盟向湖北省三家成员乐团赠送了原版谱集。而湖北交响乐团收到的正是《红旗颂》和《第六交响曲“田园”》的原谱。

彭华说,在疫情期间收到这样一份礼物,湖北交响乐团受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这两部音乐会中上演频率最高的作品之一,更是在致敬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英雄;致敬命运相连、携手共克难关的湖北省人民、全国人民。今年夏季,湖北交响乐团参加上海夏季音乐会,也正是希望以这种形式,向公众展现上海人民和湖北人民抗疫的决心,传递民族歌剧的力量。

之所以将音乐节曲目定为《洪湖赤卫队》,背后也是由于该曲的红色魅力。一响起那段旋律,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接天的莲叶,映日的荷花,还有肥鱼嫩藕,一首《洪湖水,浪打浪》顷刻便会从脑海浮出,它成了湖北民歌的象征,也是湖北民歌与革命音乐的完美结合。

彭华表示,湖北交响乐团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继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积极探索并大胆创新,创作演出了一大批音乐、舞蹈作品,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歌剧”的《洪湖赤卫队》,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常演常新,长盛不衰。

为什么爷爷听过的歌,孙子辈也在听?一幕经典红剧,既能让老一辈回忆起革命的岁月,也能激励下一代为美好明天而奋斗,这大概就是民族歌剧的魅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