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演艺新空间成为剧场新的增长点
2020-08-07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疫情发生以来,为了更好防疫,室内演出受到诸多限制,为了解决问题,危中寻机,各演出商纷纷拓展户外演出新空间。而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制定《户外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试行版)也在今天开始实施。

上海1年多前开始启动演艺新空间的授牌,获得授牌的机构可以获得演出上的各项扶持。截至2020年上半年,上海演艺新空间数量已达到60家。日前经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督查,已有49家单位顺利通过评测。在迈向“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道路上,这些演艺新空间,激活了演艺市场的增值效应。

此次演艺新空间的评选从室内空间走向户外空间。有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快乐船长8号、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上海保利大剧院、新天安堂广场、上海音乐厅广场首批六家户外演艺新空间此次获得正式授牌。在疫情最严重的几个月中,上海的演出空间停摆,损失惨重,即便复演,按照规定,上座率也不能超过30%。为了寻找生机,一些演出空间纷纷从室内走向户外。比如上海文化广场新开辟的户外演艺新空间可容纳400至1000人。7月11日至8月23日期间,有以音乐剧演员双人音乐会、音乐剧版音乐会和时尚跨界演出三种轻量级节目形式,推出持续七周、共计约28场主题多元的现场演出,弥补了室内演出的不足。

户外演艺新空间的优势在此次《户外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试行版)得到确认。按照这个标准,向市演协申报户外演艺新空间的单位,必须做好清洁消毒等防疫工作,观众也必须以实名制、随申码且在体温检测合格后入场,“入场观众间隔就座”;“观众和现场演员应保持1米以上的间隔”。但因为户外空间比室内空间要宽敞得多,突破了对上座率的限制。

“户外演艺新空间,有望成为上海文化消费领域的新亮点。”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在接受采访时说,它们的诞生和发展,在进一步拓展上海演艺经营思路的同时,也将带动“文旅结合”空间规划的创新。结合室内演艺新空间一年多来的成就与经验,两者将合力推动上海文旅产业和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