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的美好背后,是这些“蒸汉子”们的真功夫
2020-08-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闷热凝滞的空气,火花四溅的焊枪,叮叮哐哐的打石声……头顶的烈日摧残着意志,当市民纷纷遍寻清凉时,有一群人却在地处浦东、尘土飞扬的建筑工地里挥汗如雨。哪怕钢筋被晒得烫手,哪怕焊枪的火花灼得眼疼,他们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他们是高温下赶工的建筑工人,一群工地里的“蒸汉子”。

  日烤夜熬    高温天与火花为伴  

上海连日高温,走在烈日下仿佛全身被“炙烤”。下午两点半,正是太阳最毒辣的时候。在33米的高空,上海图书馆东馆工地的焊接工人已经在吊篮上准备进行下午的焊接工作。

工地位于浦东新区迎春路、合欢路、锦绣路与世纪大道围合的成片树林之中。不过这片树林却很难给上空中正在经受暴晒的工人们提供方寸阴凉。

高空吊篮上的焊工右手端着焊枪,左手举着焊帽。焊枪“刺”地一声飞起璀璨的焊花,不一会儿,钢筋龙骨就被平滑地“缝合”好了。

“一天下来,衣服基本就没干过。”一个焊工小伙子边喝了口水,边擦了擦额头的汗。补充了一些水后,吊车又将他送往上面的楼层。30多度的高温天里,外结构的龙骨焊接和装吊是如今工地上最累、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目前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工程进度已完成了70%。继去年9月主体钢结构封顶后,这座地下2层、地上7层,高50米,总面积达11.5万平方米的建筑,现已进入到外立面幕墙及内部精装修阶段。上图东馆的外墙结构在转弯部分尤其需要考验焊工的水平。往往需要采用平焊、立焊、仰焊等多种方式才能完成。只有过硬的技术才能造就了过硬的质量。

当三四十斤的龙骨被缓缓吊上来后,焊工就要计算出它最正确的位置,开始焊接。汗珠从焊工脸颊上滚落,流淌在被太阳烧烫的钢筋上。虽然很热,但手不能停。

据了解,为避开一天中暑气最重的时间,714名工人在早上6点上工,10点半吃午饭;休息到下午2点继续上工。每天8个小时的工地作业要求他们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要穿着帽子、焊工手套、阻燃服、劳保鞋,全副武装上阵,保证焊接作业的安全。为了帮助工友们迎战高温,工地的一楼还设置了一个茶水间。两个茶桶内分别准备了开水和大麦茶,帮助工人消解暑气。

  汗流浃背    依然憧憬建成的未来  

随着太阳逐渐西移,工地上的“西晒”也愈发严重。出生于1999年的徐梦强正在默默忍受着西晒带来的暑气,和他的同学一起安装通风管道。热了就拿袖子擦擦汗,渴了就拿起水杯灌一口。

休息时,这位年轻人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来自湖北黄冈,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直待在家里,现在经过同学的介绍,来到上海的工地干活,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月,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在这里并不少。

“现在还没安玻璃,所以挺通风的。”他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挺满意。在他身边放着一个巨大的水杯,目测有两升,已经被喝掉了大半。“我一天要喝两壶水呢。”谈到自己的“豪饮”他腼腆地笑了笑,“多喝水,不然会中暑的。”

每当休息时,坐在材料堆上的他也会憧憬着这栋大楼未来的面貌:“真想看看它建好是什么样子的,我也想坐在里面看看书。”

站在上图东馆的屋顶层,就能望见另一座架着红色吊机的市级文化设施——上海博物馆东馆。建成开放后的上图东馆和上博东馆,将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世纪公园等文化设施形成集群效应,成为花木行政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助力上海“文化东进”。

==  记者手记  ==

从效果图来看,未来的上图东馆就像是一块美玉——外立面玻璃通过最先进的3D彩釉打印技术呈现不同层次的透明度,就像大理石石材表面自然变化的肌理。

而工地上这714位工人就是这块美玉的雕琢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汗水浸湿了他们厚重的防护服,他们在高温下挥汗如雨,为的就是建成一座人人都可以享受的公共文化空间。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天的小徐还抬着头安装着通风管道,明天的他可能就会坐在清凉开阔的馆内,享受着这座地标建筑带来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这座城市,还有千千万万个“小徐”,值得我们的赞扬和认同。

他们是“烧烤模式”下最可爱的一群人。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天磨练出了他们的“蒸功夫”和真技术。他们用一砖一瓦,建设这座城市的明天。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