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海书展闭幕,这些关键词你知道吗?
2020-08-18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2020上海书展今天闭幕。作为一届防疫常态化之下举行的书展,它的成功举办给社会增加了很多信心。截至8月17日,书展圈内圈外相关页面总量达1.14亿次,线上活动观看量达611.37万次。虽受限流影响,书展主会场入场读者数量仅为去年的1/3,但入场读者人均消费同比增长了约23%。上海书展依然很火爆。而今年书展的一些关键词尤其值得深思。

  主旋律    主题出版全面发力  

今年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明年是建党100周年。主题出版物是今年上海书展的绝对主角。

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以人民为中心——2020主题出版论坛”今天举行。上海是全国主题图书出版的重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出版和内容资源。而作为上海主题出版的主力军,世纪出版集团这次全面发力。

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黄强告诉记者,本届上海书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聚焦新时代主题,在内容策划、活动组织、产品营销、空间布局、服务举措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其中,“世纪版”主题出版系列成果集中亮相,包括上百种“四史”学习教育理论专著与大众读本,50多种抗疫防疫题材出版物,以及一批精品主题展、主题出版论坛和原创作品发布会。

事实证明,主题出版物同样可以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这次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彭诚信教授就带来了他为民法典的颁布而编写的《民法典与日常生活》。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这本书入选“中国好书(2020年7月榜)”,以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20上海书展20种好书”。

《民法典》是一步拥有1260项条款的厚重法律,如何将这部法律讲好,让读者觉得与自己相关而有用,这是一个难点。《民法典与日常生活》用了73个案例,结合45个热点来进行全方位的解读。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所有的案例都和读者生活密切相关,包括“体现时代温情的居住权新制度”“防范偷拍的法律之盾”“口头监护协议受法律保护吗?”“高空坠物被砸伤,应向谁索赔?”等等,图文并茂的形式让人一目了然。

  传统    本土文化越挖越深  

“传统”是今年上海书展的另一个关键词。这个日臻完善的书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可贵,而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了书展的一个使命。 

《晚清上海生活史:小校场年画中的都市风情》一书能在书展现场卖成爆款就很能说明问题。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联合策划出版的这本书,充分地发挥了上图小校场年画的馆藏资源。

据了解,作为上海的本土年画,小校场年画目前仅存1000余幅。这些年画真实记录了上海开埠后五光十色的市井民情、洋场风俗,描绘了开埠之初西风东渐的沪渎风情,反映了华洋兼容、新旧接替的社会风尚,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表述载体。

上海正在大力发掘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而小校场年画的整理和发掘,在这方面意义十分重大。不仅书卖得好,就连根据小校场年画上的图案制作的文创产品在书展上也成了热门之物。这其实也反映了读者对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关注。

有400多年历史的徐家汇源在今年书展上火了一把。这是因为复旦大学出版社、徐汇区文旅局和徐家汇街道联合推出了一本《徐家汇源》。

此书把徐家汇源的历史作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包括徐汇区区长方世忠与复旦大学教授魏明德、徐光启十三世孙徐承熙与学者李天纲等的精彩对话,细致入微地披露了“中国牌楼走向世博会”“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中国百年电影长廊”“小红楼诞生的时代曲”等海派文化历史进程中的“点睛之笔”,而徐光启、马相伯、聂耳等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在徐家汇留下的踪迹与创造故事。

应该说“传统”是今年书展绕不过去的主题,而在传统之中,上海对于本土文化的发掘和阐述也越来越走向深入,这让人颇感欣慰。

  少儿    得孩子者得天下  

在书展现场记者遇到了陈女士和她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她们是专程来参加“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生态意识与生命意蕴”名家论坛。陈女士向记者“抱怨”,她在8月初就开始被女儿“纠缠”要来这场活动,结果遇到书展门票实名制,她只能候点秒杀抢票,然后还要带着女儿盯着烈日一大早赶到书展现场,“我没想到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对孩子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也说明童书真的很重要。”

沈石溪善于通过动物来写情节曲折、基调深沉隽永的故事,作品兼具文学性、知识性和社会性。难怪孩子们爱不释手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邵若愚介绍说,沈石溪在动物文学领域创作深耕40年,其创作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品藏书系”自2008年由浙少社出版至今,销量突破4800万册,其作品获奖无数,并曾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

在出版界有一句话叫“得孩子者得天下”,意思是少儿图书一直是图书界的畅销板块,谁做好了童书,谁就不愁没饭吃。当然童书板块也从来都是上海书展上兵家必争之地。就拿今年主宾省浙江来说,他们主推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童书。

浙江人民出版社这次带来了明星语文老师王明欢的《小学生思维导图阅读课》。谈及写作的缘由,王明欢说,在深入学习思维导图时,他发现这个方法非常适合帮助小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孩子在阅读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抓取关键信息,在阅读后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汇总和深度思考。“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此书也是《小学生思维导图作文课》的姊妹书。

位于杭州的红旗出版社过去以推出时政类图书为主,这次也涉足童书领域,带来了 全国首套公筷主题绘本《公小筷和公小勺》。绘本一套五册,从公筷的用处和好处、分餐制和公筷的历史、宋高宗用公筷的故事、不用公筷的危害性一直讲到餐厅也要提倡用公筷。培养孩子使用公筷的习惯。

“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这是今年记者听童书作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也体现了童书创作的“实用性”倾向。中福会出版社在书展启动了“乐智小天地”(中国版)系列图书的出版项目。

据了解,“乐智小天地”图书主要围绕探索思考力、自我管理力、社会适应力三个关键能力,从生活学习习惯、逻辑思维、社交情感、语言表达等方面位孩子提供合适的内容,受到家长孩子的广泛关注。

  常态化    “城市书房”助力书展永不落幕  

今年处处讲“常态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举办的上海书展,推出了实名制预约购票,扩大展馆面积,中场清场消杀,线上线下阅读互动等全新的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这些举措将为上海书展未来的“常态化”运作提供借鉴。

其实这几年一直在讲书展的“常态化”。书展只有7天,但是阅读推广必须每天进行,这需要一个永不落幕的书展。这次在书展现场揭牌的“城市书房”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城市书房”由新华传媒携手链家共同创办。利用新华书店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和链家在全市的1000家门店资源,合力打造“城市补给站”。说到底,“城市书房”就是介于社区图书馆和市民住所之间的一个阅读空间,也是解决阅读“最后100米”的解决方案。

按照上海目前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分为市、区和社区三级体系,离市民家庭最近的还是社区图书馆,但因为有的社区比较大,居民要去社区图书馆有时也要走很多路,而家门口的“城市书房”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按照规划,“城市书房”提供图书的现场阅览,还可以在成为会员之后免费借阅“共享书架”上的图书14天,同时还会举办各种公益的阅读活动。相当于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首批开设的城市书房共20家,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50家,举办200场公益文化活动。

在揭牌仪式上,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说,受疫情影响,今年的上海书展紧紧围绕“安全”“出彩”两个关键词,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圈里圈外同声相应,“破圈”“跨界”,进商圈、进社区,努力让阅读触及和惠及更多人群。“城市书房”的建设和“社区之家”入驻链家,是对阅读破圈进社区的一次实践,也是打造永不落幕上海书展的一次努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