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高校学子用镜头打卡身边红色景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留存一个夏天的记忆,追望一个世纪的精神。国庆之际,复旦大学团委发布《做宣言精神传承人,随手打卡身边经典》的集锦视频。与此同时,这个国庆假期里,多所高校正鼓励同学们用镜头打卡身边红色景点,探寻海派文化的红色记忆。
我们都是宣言精神的传承人
“我是宣言精神传承人蔡明育,我是宣言精神传承人应启翔,我是宣言精神传承人周亦成……”
100年前,复旦大学陈望道老校长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宣言精神开始于神州大地生生不息。百年后的今天,复旦大学的青年们利用刚刚过去的暑期在全国各省份随手拍、随时学,用镜头打卡身边红色景点,记录家乡新变化,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争做宣言精神传承人。
今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广大党员在学思悟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复旦大学随即掀起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热潮。复旦大学团委就此推出“学思践悟复旦人,宣言精神传承者——传承·随手拍”青春影像大赛活动,鼓励复旦青年在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情况下,开展随手拍随时学活动,引起了广大复旦青年师生的热情参与。
大赛分为图像与短视频两单元,包含“红色基因、宣言精神”“‘四史’教育”“小康生活”三大主题。广大青年师生从生活周边出发,参观经典红色景区,探寻家乡新变化,并用摄影设备随手拍摄,在走访记录过程中随时学习。
复旦学子的足迹遍布《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中共一大会址、贵州遵义会议会址、中原解放纪念馆、上海四行仓库抗日纪念馆等著名红色历史建筑。在光荣烈属之家、余杭梦想小镇、宁夏西海固杨岭村等具有时代特殊意义的地点也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大学生们用这样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践行初心使命,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最终,随手拍活动共收到了来自复旦大学29个院系,遍及27个省份的549件作品。复旦青年用镜头记录的不仅是温暖的记忆,更是传承的决心,他们留存了一个夏天的记忆,更追望了一个世纪的精神。
打卡红色景点,培植别样的家国情怀
红色文化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底色。这个国庆长假,更多的高校学子正在上海追寻起了红色景点。
华东师范大学团委发起了上海红色文化征集活动。视频类、图片类,统统欢迎。长假的最后一天,校团委将把征集内容在相关微信公众号、微博及其他相关平台上进行展示,并进行评奖,而最终成型的作品,还将提交参加上海学校共青团“四史”学习教育微团课大赛。
“有一群伟大的人曾在这里谋划中国共产党的未来,也有一群无畏的人挥洒文字、以笔为剑、力图救国……如果没有先辈们对党的忠诚以及为国奋斗,绝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华东师范大学2018级化学专业伏洋洋在参加完“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实践活动后如是说。
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之际,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组织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代表等30余人赴虹口区多伦路街区。沿着蜿蜒的石板路,从多伦路钟楼到拉摩斯公寓,从景云里到永安里,从左翼作家联盟会址到内山书店、鲁迅故居,一砖一瓦,都记录着那段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历史。师生们共同参观历史遗址遗迹,聆听革命历史故事,深入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探寻海派文化的红色记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在书院文科学生第一党支部支部书记叶林娟看来,在这样一个家国同庆的特殊时刻,师生们一起走在多伦路街头,领略中国文化精华的绵延传承,感受民族精神脉搏的强劲跳动,是一种别样的家国情怀培植。
在上海财经大学,校团委从十一开始,开启“青春心向党 致敬新中国”国庆系列主题活动中的“爱国传递,四史同行”主题摄影网络接力活动,引导上财师生及毕业校友共同接力,祝福祖国。
该系列活动还将包括“专业致语”三行情诗祝福祖国活动、“乡音同心”方言祝福祖国视频发布、“山河大美 官宣中国”祖国风景展示活动等,借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广大青年们通过自己的语言、照片和视频,记录自己心中最美的祖国,表达上财学子内心对祖国最真挚的热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