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联动,申城正打通服务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
2020-10-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保安小哥突发急性心肌梗死,险些丧命,医院为其联系专项基金,与社工部共同为其解决了难题;70多岁的张老伯腰腿疼痛数年,如今不用走出社区,在家门口就解决了手术和康复难题……这个国庆长假,他们都康复出院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申城各家医院正多方联动创新载体,让生活在上海的市民,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医疗便利。

★普陀区

凑不齐手术费,红十字医院解难题

在申城,有一群人,因为医药费要愁眉不展,但是这家红十字医院却通过多方联动,帮他们解决了实际难题。

27岁的小李体型肥胖,因工作性质,作息不规律,经常要晚上熬夜。不久前,小李突然持续胸痛、出冷汗,便立即前往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就诊,医院胸痛中心马上开放绿色通道,通过系列检查,迅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小李是外地来沪打工人员,经济来源不稳定,一时凑不齐治疗费用。了解患者的情况后,届于患者需要安装支架,心内科王明亮主任立即想到了于井子博爱慈善专项基金,和社工部共同为小李解决了难题。

这是于井子博爱慈善专项基金“心心相映·悦动新生”项目的受益者之一,该项目积极为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的贫困患者开展心脏支架手术救治,在这些受益患者中,有在工作岗位上发病,被紧急送入医院抢救的环卫工人,还有许多来沪打工,而经济困难的人员得到了基金的帮助。

几天前,医院在长寿街道邻里中心举办“慈善 救助 睦邻‘疫’起暖心大爱”于井子博爱慈善专项基金成立四周年暨上海市红十字培训基地揭牌、第二届“听·健康说”科普大赛进社区活动。现场启动了“中‘瘤’ 抵住·愿为童生“项目,进行了“上海市红十字现场初级救护普陀区人民医院培训基地”签约,并为医院成为上海市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揭幕。

“医院整合志愿服务、红十字资源及健康科普等内容,充分发挥东部医联体优势,注重项目设计、开展活动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普陀区人民医院(纺一医院)党委书记陈烨说。

今年,医院党委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学习教育活动与医院发展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努力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为满足百姓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医院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第二届“听·健康说”科普大赛,鼓励医务人员参与科普、乐于科普、做好科普。

闵行区

手术加康复,家门口就能解决

在申城,还有一群人,因为疾病不方便出门,如今他们却在家门口解决了难题。

 “中山医院余勇的专家号要400多块,可是我在社区花医保卡里的10块钱就挂到了!这个手术是微创,4天就出院了。我现在康复又在家门口,真的非常方便!”张大伯连连称赞。国庆假期,张老伯还去闵行公园兜了几圈。

上接三甲医院,下连社区医院。闵行区正通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医联体内医疗服务一体化,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家住七宝的张大伯腰腿痛数年,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最近他在七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时发现,在社区就能看中山医院的专家门诊,于是请家庭医生预约了就诊时间。今年7月,他按照预约时间到社区就诊,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余勇为其进行了详细诊疗,最终建议进行脊柱内镜微创治疗。通过双向转诊机制,张大伯进入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外科病房,余勇团队为其完成了脊柱内镜微创术。通过双向转诊下转机制,张大伯出院后坚持每天在七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联体病房做康复治疗。

目前,疼痛明显得到缓解,生活质量也相应提高。从社区来,回社区康复,张大伯的就诊经历真正出现了不出区域的“双向闭环转诊”,这让他直呼“太幸福了”!

闵行卫健委主任杭文权介绍,目前闵行医院与北片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双向转诊通道,为“1+1+1”签约居民提供社区上转优先预约、优先缴费、优先就诊、优先检查等便利,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支持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此开设了包括多学科门诊、专病门诊和医联体合作门诊等多种形式的特色门诊。

宝山区

医警合作,“抢”出黄金四分钟

在申城,还有这样一群心脏疾病患者,随时需要来身边人的帮助。随着心肺复苏培训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群将会受益。

警务人员在出警的过程中,往往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市民,碰见猝死患者的概率也远远高于普通公众;与此同时,警务人员紧急情况下施治的话,也更容易让民众接受。

几天前,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联合宝山公安部门举办了一场心肺复苏的培训教育实践课。

今年“世界心脏日”的口号是“用心爱心”。在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的统一组织下,全市各级医院进行了为期10天的世界心脏日系列科普活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心血管危险因素。

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今年世界心脏日活动期间,本市多点开设了专项讲座和现场教学,专家们挽起袖子亲自演示如何正确地进行心肺复苏。

“通过警医之间的合作培训,可以让更多患者在黄金救治时间的4-6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拯救生命。”接受完培训后,一名民警表示受益匪浅。

为了让市民最大范围地知晓“世界心脏日”,上海的心血管病专家可谓使出浑身解数。通过联合各方力量,推出了多形式、多维度、多渠道的活动内容。

除了警务人员一起来学心肺复苏,更多的心脏呵护走进了各家社区。在浦东新区,仁济医院心内科团队陆续走进杨思医院、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给基层社区居民做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健康知识讲座,同时开展健康义诊咨询;在静安区,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召集各街道代表到医院参加心脏科普角活动,有护理基本技巧学习,有心肺复苏急救课程等;在普陀区,同济医院心内科团队在医院附近举办了大型户外义诊活动等等。

据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教授介绍,今年5月29日东方会期间正式推出系列科普公益视频,同时也拉开了“健康心动”百日行动的序幕。自6月1日起全上海市公交地铁、楼宇大厦、医院、部分景区陆续投放,覆盖上海16个区;所有地铁轨交移动电视开展为期6个月的投放,6万块屏幕同时播出,覆盖上海超过95%线路、9500+辆公交车、18000+块电视屏,覆盖超过2000万人次。

“心脏健康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对于医生来说,做手术是一个个救人,而做科普是救一群人。”葛均波院士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