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们!让“上海堡垒”有了节日的烟火味
2020-10-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这个患者昨天服用了中药,请继续观察疗效。”“这个患者病情稳定,今天可以做一个CT看看肺部病灶吸收情况。”国庆、中秋双节小长假倒数第二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简称“市公卫中心”)的每日视频查房工作,并没有因为假期而变动。  

国庆,举国同庆,中秋,万家团圆。旅游、美食、陪伴家人,这是许多人双节长假的打开方式。然而,对于这群驻守在“上海堡垒”的公卫人而言,假期的每一天却和日常工作并无多大差别。

最挂心上的,仍是患者  

今年的国庆长假,感觉更像是一个迟到的“春节”。你可能在跟家人团聚,也可能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对于公卫人来说,这样的假期,则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更久的坚守。 

上午8点30分,市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与相关外围专家正在对新冠患者进行视频查房。“只要还有一例新冠患者,这样的例行查房就会一直进行下去,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国定假日。”这是卢洪洲和全体公卫人的承诺。

身为感染病专家,整个国庆假期,卢洪洲几乎每天都在单位坚守,会诊院内患者、联系世卫组织、救治新冠患者……虽然是节假日,但是卢洪洲的工作日程依旧排得满满当当。“感染性疾病疑难杂症偏多,除了需要综合救治手段,还经常要进行多学科会诊讨论,小长假我在医院不仅可以让病人放心过节,我也可以安心过节。” 其实,假期里最牵动卢洪洲的事情,莫过于在院的几十名输入型新冠患者。面对不同国籍、不同风俗习惯的患者,除了要操心临床救治外,营养配餐是否可口、语言交流是否顺畅、患者心理是否健康等诸多问题,他都要逐一过问。好在卢洪洲与其他市级专家共同参与的“上海方案”被证实有效,让他可以全方位关注患者康复情况,这是所有专家在不断摸索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当前在院新冠患者来说,营养、中医药、对症治疗这“三板斧”,早已成为救治的共识。   

卢洪洲说,除中药外,现在的用药方案概括为“四素一肽”,即科学合理使用激素、肝素、大剂量维生素C、干扰素Kappa、胸腺肽。

隔离病房,有节日的烟火气 

虽然看不清你的脸,却能感受到你的爱。两天前,一位患者从市公卫中心治愈出院,不善言辞的他没有太多言语,只是说了一句“再见”。回家后他把心中的感激诉诸笔端,给陪伴照顾自己的医护人员发来这段话——“谢谢叔叔、阿姨们,你们保重!”  

新冠患者的救治还在进行,隔离病房中朴实而感人的医患对白仍在继续。  

两天前,市公卫中心结核病科副主任医师刘旭晖刚刚结束第四轮的隔离病房工作,目前的他正在接受医学隔离观察。前后四轮与新冠病毒的博弈,每一轮责任和压力都很重。就在不久前,他刚刚被评为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如今的他,和所有公卫人一样,对战胜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越来越有信心。 

“中秋节不能陪家人一起过,总有些小遗憾,但是也有特别的收获,那就是患者出院。”刘旭晖的儿子今年6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但是,儿子眼中的爸爸始终是个英雄,他为自己的爸爸感到自豪。  

中秋当天,隔离病房里特意安排送来了月饼和小点心。无论是驻守病房的医护人员,或是患者,并没有在这个节日感受到远离家人的无助。吃着月饼,聊着天……原来病房内还有如此浓重的烟火气息,让不少患者顿时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看着患者们一个接着一个出院,刘旭晖觉得自己的付出都值得了。接下去还会不会入驻隔离病房,刘旭晖说“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坚信一定能够坚守到最后”。

病毒带来隔离,却让心与心更近 

“病毒带来隔离,却让心与心更近。”在隔离病房的护士们说,每天要做的事很多,除了尽心尽力做好救治护理,更多时候还要给患者传递信心和力量。“有些患者的内心比较脆弱,有时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心里踏实一些。”一位护士说。  

如今仍然坚守在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很多和刘旭晖一样,前后经过了几轮战疫,进病房、一轮下来隔离留观、结束后进去再战。不过,在一轮又一轮的博弈中,大家始终站在一起并肩作战,互相传递信心和力量,彼此的心也越来越近。  

当前,全球疫情还未见顶,输入型病例不可避免,这场战疫也将继续。“与病毒战疫已经长达9个月了,我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卢洪洲书记说,只要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救治,公卫中心就能成为上海抵御新冠的坚实堡垒。 

感谢他们,为了“大家”安好,舍下“小家”团圆,而万家灯火也因他们的襟怀而更加祥和幸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