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家客》再归来,看三大戏骨飚戏叙人生
2020-10-09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1976年,时代变迁风云变幻,巨人殒落天塌地陷,从城市的废墟中爬起,在生活的废墟中跌倒……”伴随着阵阵歌声,由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创作,国家一级导演周小倩执导,国家一级演员周野芒、宋忆宁、钱程联合主演的原创话剧《家客》时隔一年,于昨晚正式回归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

伴随着整个剧情的跌宕起伏,现场观众的情绪也随之波动:时而欢笑、时而感动……但最终,都被三位“戏骨”的演技所征服。观众评论道:“故事内容意味深长,每句台词都是一个人生哲理。”

三个如果产生了三个故事

《家客》以马时途为关键人物,通过他“从唐山回到了上海”,“没有从唐山回到上海”以及“从唐山回到上海后走了”三种不同的可能性,分别展现了三段不同的生活状态。从第一幕里的回归者,到第二幕里的闯入者,再到第三幕里的神秘人物,所有的一切,都因为在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的时候他的抉择,因为不同的决定而产生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谈到该剧的创作初衷,编剧喻荣军表示:“《家客》这部戏的构思由来已久,我一直想写一部关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戏,尤其是我父辈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命运一直是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关注政治、关注现实,却又精致而利已;他们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或是弄潮儿,却又在经济大潮中浮浮沉沉。跨入二十一世纪,这一代知识分子多已步入暮年,他们或远离政治和社会;或蛰伏陋室、冷眼旁观。在他们身上似乎已看不到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从家国情怀到天地情怀,何为天,何为地,人在天地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所涉及的是中国古时文人的终极价值,这是士大夫精神的根本所在,对于当代知识分子应该有所启迪,这就是我写这部戏的初衷。”

修整打磨再归来

据了解,原创话剧《家客》从2016年略见雏形至今四年多的时间里,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创作演出、修改打磨、提升再演出,收获到了各方好评;同时经过业内专家评审,一致投票通过该剧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

2019年7月,原创话剧《家客》“一改”专家修改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南京大学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家客》就剧本结构、主题立意、角色关系、舞台呈现和舞台设计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交流与深入的研讨,在充分肯定这台作品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争鸣之中谈真知、亮灼见,聚焦剧目薄弱环节,抓住修改关键问题,提出了有效建议。

经过一年多的的修改、推翻、打磨、提升后,此次《家客》修整回归,用100%的创作热情迎接着剧场的每一位观众。该剧组还将于10月12日进行“二改”专家修改会,全力对剧目精雕细琢、力争让作品“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三大戏骨同台飙戏

据悉,该剧将持续上演到10月18日。剧中经历奇特、感情跌宕,代表由基层工人转而升任企业管理层的“马时途”一角便是由实力派表演艺术家周野芒饰演,而堪称舞台上百变女郎的宋忆宁将继续在剧中饰演经历丰富、含蓄内敛,代表高校高级知识分子的“莫桑晚”;中国滑稽戏的领军人物钱程则回归“娘家”舞台,饰演代表文艺界高级知识分子的“夏满天”。三人精湛的演技,深深震撼了台下的观众。

除了三位主演,剧中歌手顾易的表现形式相比之前也做了调整,将故事的情绪更好地一步步推向了高潮。舞美设计简约而极具表现力:舞台中央,一所带有院落的平房坐落其中,它处于上海城市高楼环立的中心地带,却又独立成院,如同世外桃源一般格格不入;仿佛城市的繁荣与喧嚣时刻对这一钉子户进行着挤压,而它却依旧静止、卓然地屹立着,象征出主人公的回忆、态度,更是一种坚持。

整个演出过程中不时伴有不断缓缓流动的各种笔触构成的多媒体投影画面,它们有时苦涩,有时暧昧,有时明快,有时让人感觉苦闷、绝望……屋顶的一支沙漏始终在旋转、移动、运行着:它时而清晰明了、时而影影绰绰;时而正运行、时而反运行,加上这栋房子各个部件的组合和拆分,带领观众穿梭在不同的时空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