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普陀区长征镇老人,长征人的“长征情结”
2020-10-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明玉君 实习生 朱雅文

在上海市普陀区长征镇,涌现出了袁芳荣、王耿发、杨德全、潘蔓莉等“长征楷模”,他们或践行党务履职、或办好一份报纸,或参加援越抗美,或专注社区工作,多年来兢兢业业,建设家园的同时也见证了社会的繁荣发展。敬老月期间,上海长寿敬老志愿者指导中心在团市委“金晖行动”倡导下,邀请老人们现身长征镇组织的“四史”初心人物访谈活动,讲述属于他们的“长征情结”。

  一个响亮的名字,体现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长征镇的取名,是偶然,也是有意识的选择。”作为“老长征人”的袁芳荣,言语中流淌着对长征镇深厚的情感,在长征镇党务工作岗位履职的八年中,他见证了20世纪以来长征镇日新月异的发展与进步,并与之共同成长。

1958年9月27日,长征人民公社成立。成立公社的第一步是选择一个响亮的名字,“万里”“长征”、“五星”“红旗”……这些带有革命意识且积极向上的名字成为了候选。“最后,我们确定了‘长征’,也体现出长征人积极、进取、奋斗的精神。”袁芳荣骄傲地说。

在长征镇定名50周年镇庆之际,袁芳荣和同事们一起做了件有意思的事。“分别向贵州省遵义市长征镇、海南省琼中县长征镇和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长征乡发了邀请函,其中遵义市的长征镇发来了贺信。”就这样,长征镇与遵义市开启了携手共建、结对脱贫之路。

每当中国传统节日来临之际,袁芳荣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欢欢喜喜过大年、红红火火闹元宵、和和美美迎三八、恩恩爱爱会七夕……不仅为长征人的生活增光添彩,也给“新长征人”带来了温暖。而在新时代,长征镇内各支青年团队将“四史”学习教育内容与当代青年文化相结合,嫁接“行吟长征”、“诗意长征”、“云端长征”等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开展电影党课、知识竞答、网络直播、视频宣讲等,在演绎中学习,多维度强化政治教育、厚植理想信念,为“四史”教育注入了青春趣味。

  一份报纸,见证一座乡镇的改革与发展  

1995年7月8号,王耿发对这个日子记忆深刻,这是《长征报》创刊的纪念日。作为《长征报》的主编,王耿发很高兴地看到报纸深受大家的喜爱,不仅不少报道内容成为了学生的作文素材,而且还逐渐培养起农民爱阅读的好习惯。

然而,办报过程也伴随着喜悦和困惑。最大的困惑就是由于通讯设备短缺而带来的通讯障碍。在王耿发的坚持下,向党委申请为报社的每一位员工都配备了一台BB机,并为每位编辑记者配备一台电脑,利用网络及时向区、市级新闻单位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梅川路文化时尚休闲街全新亮相的图片展专版也给长征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世博会期间,《长征报》则以16字 “新长征精神”——坚韧不拔、团结奋进、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为主题的专题报道向外界展现了长征人的世博情……

“当年办报和现在办报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有远见的王耿发在担任《长征报》主编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建设网上《长征报》,在他看来,在新媒体时代,一份镇报想要办得出色,除了信息传递外,更要聚焦本地民生,并以深度报道的形成加以呈现。

  一位援越抗美老兵与他的“新时代”  

“1962年,我应征入伍。”当时21岁的杨德全,足足当了六年兵,直至1968年退伍。参军期间,他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响应号召,援越抗美,奋战在战场。

进入越南后,阵地上空满是飞机轰炸声,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美军的飞机只要在越南上空徘徊,警报就会被拉响,一响我们就要随时就位。”杨德全坦言,这样的情况一个晚上最多能发生十几次,睡不好觉是常态。

1968年6月,27岁的杨德全完成6年兵役后退伍回到家乡。“回到长征镇后,我的心里感到很开心,一心想把大队建设得更好。”三十余年中,小到司机,大到厂长副书记,他都任劳任怨。“退休以后,我继续在计量纪委从党小组长一路做到总支委员。”杨德全越发感觉,为党做的工作越多,越觉得不够多,也越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好。”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总结了杨德全经历援越抗美到新中国发展至今最深切的感受和变化。口头、书面、假日等各类嘉奖对杨德全而言是最好的功勋章。现今79岁的他常说,在基层工作了30多年,即使一生中平平淡淡,但自己的内心感到十分充实。“希望年轻人能再接再厉,继续为祖国强大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杨德全坦言,国家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英雄,他会给自己的后辈讲自己曾经的战争史,而对于新时代下的年轻人,杨德全对他们充满了信心。

  一位社区女书记的基层情怀  

“企业和社区工作有很大的不同。”46岁的潘蔓莉刚接触到社区工作时,脑子一片空白。“我到办公室报到的第一天,居委会内部的人对我也有不少质疑。”刚到芝巷居委时,潘蔓莉并不是很受欢迎,但她没有因此气馁。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她主动与楼组长一一对接,并坚持每家每户上门了解情况,才慢慢地对“社区”有些概念。

在芝巷小区,潘蔓莉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小区卫生脏乱差的问题。“每周四上午6:00,我带着居委干部们打扫,确保7:30之前打扫干净。”炎热的夏季,小区内每一位居民在上班的途中看到汗流浃背的居委干部们的辛苦付出,纷纷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自此,定点打扫这一良好传统延续至今。

定期召开楼组长会议;举办纳凉晚会、露天电影等各类活动丰富居民的社区文化生活;寒暑期带领中小学生参观消防队;每年年底考评时的优秀成绩……九年的居委干部工作,遇到的困难不少,但她始终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在其位,谋其政。”她是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坚守在基层的一个缩影。

退休后的潘蔓莉,回到自己所在的建德居委后,依然力所能及地投身于小区居委的工作中,坚持做志愿者。偶尔几次重返芝巷居委,和当年共同工作的老一辈居委干部们一聊起之前共同工作的点点滴滴,她激动的泪水簌簌地往下流。在她看来,社区工作是一个非常考验和锻炼人的平台,未来智能化的社区治理模式还需要年轻人来搭建。“要相信他们,给予他们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明玉君 实习生 朱雅文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