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制加版权双“影”擎!上海影视服务双王牌首次联袂亮相长三角文博会
2020-11-2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在首届长三角文博会上,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曾因完美演绎“上海服务”而大放异彩,到了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它代表的影视产业服务“上海模式”,已在全国落地生根甚至开花结果。不仅如此,它还首次和刚成立不到一年的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联袂参展,“我们希望打造上海影视产业服务的双‘影’擎。”11月21日上午,展厅负责人于志庆如是说。

  双“影”擎首次联合参展  

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2014年成立至今已整整6年。前不久,中央和上海地方媒体都集中聚焦了机构6年来的成绩,盛赞它是“小支点”撬动了上海影视的“大产业”;而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是2019年年底才刚刚成立,至今不到1年,但它也发展迅速,已经在影视版权平台的搭建上,颇有建树。本届文博会,是两大机构首次联合向全国立体化展示上海影视产业服务的各个剖面。

在展厅,最受欢迎的是两本书:《上海影视拍摄指南》《上海影视版权指南》。“这两本书,是我们服务标准的浓缩。”两大机构的工作人员透露,沿用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汇编《上海影视拍摄指南》的成功经验,近日版权中心也编印了《上海影视版权指南2020版》,并发放到各工作站,让有影视版权服务需求的影视企业,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版权政策、树立版权意识或者寻求版权帮助。

这两本《指南》的背后,是令人惊叹的数据。

对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来说,截至2020年11月6日,机构共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7889件次,其中咨询类服务6557件次,协调类服务1332件次,项目受理达标率为100%。接受咨询服务的单位共5387家,其中上海单位3882家,外地单位1505家;接受协调服务的影视剧组共678个,其中上海剧组354个,外地剧组324个。

而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成立以来,中心始终立足“服务”这两个字,共推出4类20项版权服务,覆盖整个产业链。从影视版权的价值评估和开发指导、交易撮合和投融资指导、法律保护和技术监测以及人员培训和情报研究四个方面狠抓落实,积极主动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在产业链上努力探索服务的模式,解决企业实际困难。

今年是特别的年份,疫情对于影视产业的冲击很大。拍摄服务机构和版权服务中心都在积极深挖内容,应对疫情。

机构的“王牌产品”——取景地,从2014年的75家发展至今已达近300家,机构帮这些取景地找到了“打卡地”的属性,通过新媒体向公众的推介,将文化影视、旅游观光、消费经济与“打卡地”串联在一起,并推出《拍摄在上海》的线上专题,让剧组和公众获取更方便,让专业服务与公众消费直接联动,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版权中心则在今年走访了多家单位,完成了《2020上半年影视版权观察》报告,并且邀请律师团队、保险团队、融资担保团队专家,召开保险险种开发实务研讨会,与企业共同探讨影视行业金融担保体系建设;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专门召开了影视金融工作会议,帮助企业渡过困难时期;在202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视节上的论坛上,中心还邀请产业链的上下游专家,商讨如何助力影视企业对接资本,开发版权、保护版权,发展版权产业链,促进影视生态的健康发展。

  立体化服务体系成范本  

因为双“影”擎的启动,在本届长三角文博会上,两家机构的负责人于志庆有点忙:浙江台州的代表团在自家展厅的活动开始前,特意再次赶来参观学习;云南省的展厅负责人,特意邀请他去看一看——在云南展厅,有专门的“影视创作的光影之花”版块,全是上海两大机构特意到云南对口支援的工作内容展示。“让我们欣慰的是,上海影视产业服务双‘影’擎所代表的工作理念,已经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有了诸多结合当地实际的‘本地版本’。”他说。

上海“剧组保姆”的名声,在全国各大剧组中打响之后,2017年,浙江台州市委宣传部就专门率团来上海考察、学习影视产业发展的经验,当时上海方面给予了极高规格的接待,所有相关工作部门“倾囊相授”,其中上海的影视摄制服务也是对方重点学习的内容。这次在文博会交流时,台州方面就再度邀请上海的这两大机构到台州“挂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事实上,长三角的拍摄基地已经开始了合作。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经机构倡议,江浙沪皖主要影视基地联合发布了“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机制”,202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进一步宣布成立了“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目前《长三角影视拍摄服务指南》已经编辑完成,”于志庆说,这个联盟的吸引力很大,“像浙江台州也有拍摄基地,但因为浙江最初加入合作联盟的,都是采用的各省市推荐制,他们当时没能加入,现在有强烈的加入意愿。”

上海向长三角的拍摄服务经验输出,已经很有成效:基本上各地都学习上海,已完成了取景地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红色文化系列、自然风光系列……

而在全国范围内,效仿“上海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组建了拍摄服务机构的,已不下15家,西南到成都、重庆,东北到长春、哈尔滨。“他们在交流过程中,感兴趣的是如何长久做下去,我们就说,关键是人,”于志庆说,“只要有服务意识,掏心掏肺去想着给剧组或者影视企业服务,就能有成效,服务本身没有科技含量。我们的经验就是,少讲不能办,多想怎么办。”

而在影视拍摄服务已成体系化之后,上海又一次走在了前面,开始在版权服务方面积极探索。“版权服务不仅仅是维权,还包括开发、交易等等,”他说,这既是上海影视产业服务内容方面的丰富,也是产业规模发展壮大之后服务的一次升级,“我们期待上海影视产业服务的双‘影’擎,能够继续给全国兄弟省市提供范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