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赋权力度在全国自贸区居前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今天举行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听取和讨论了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作的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情况的报告。朱芝松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个重要”的战略定位和目标要求,深入谋划“十四五”规划,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力推动《总体方案》任务落地,打好特殊经济功能区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两张王牌,为RCEP等区域经济合作协定提供更多“临港经验”。
《总体方案》78项任务落地47项
朱芝松介绍,临港新片区挂牌以来,狠抓制度创新,初步构建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国务院《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任务已落地47项,国家、上海市、管委会层面发布118个政策文件,重点围绕“6+2”八大制度创新,加快打造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投资自由制度不断优化;高标准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国唯一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挂牌运行;促进资金自由的金融开放创新体系全面升级,一批标志性金融机构、基金项目落户临港;高度开放的运输自由制度逐步构建;集聚海内外人才的从业自由制度不断突破;跨境数据便捷联通的能力加快提升,特殊的税收政策逐步实施,15%企业所得税政策正式落地,率先实施“无税无票不申报”等17项税收征管创新举措。
今年以来,临港新片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狠抓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1-10月工业总产值预计同比增长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41.3%,其中产业投资预计同比增长60.4%。揭牌至今已签约项目461个,涉及投资额3156.97亿元,前沿产业布局逐步完善。
临港新片区打造全产业链融合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10平方公里的“东方芯港”特色园区正式开园,已落地亿元以上规模企业40余家,总投资累计超过1500亿元,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同时,发展面向高端前沿的生物医药产业,4.5平方公里的“生命蓝湾”特色园区已经启动,已落地或签约50余家企业,总投资超过340亿元。临港还集聚了新一轮产业变革核心驱动力的人工智能产业,推动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已经落户或签约70余家企业,总投资超过155亿元。
临港还深度布局了跨界融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特斯拉、上汽等龙头企业,加快引进全产业链配套企业,已签约30余家企业,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朱芝松说,临港建设集成创新驱动的民用航空产业,24.7平方公里的“大飞机园”正式开园,首批23个项目集中签约入驻,投资总额超过200亿元。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开展“告知承诺+容缺后补”“多评合一”等多项审批流程再造,推动“特斯拉模式”常态化机制化。
打好特殊经济功能区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两张王牌
“按照‘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要求,加快打造与特殊经济功能区相匹配的现代化新城。”朱芝松表示。目前着力推动规划编制和落地,编制上报《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发布《关于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的行动方案(2020-2022年)》,深入谋划“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1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其中包括加快重点区域开发进度,推进顶尖科学家社区建设,论坛永久会址启动施工,3家国际联合实验室率先入驻;滴水湖金融湾项目正式开工,首批8家优质金融机构、国际贸易企业签约入驻。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大力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大商品房建设和供应力度,推动教育、医疗、商业、文化、旅游等领域优质资源和重大项目落地。
“围绕《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特殊支持政策》《临港新片区管理办法》,明晰各方职责,加大赋权力度,为开发建设新片区提供坚实保障。”朱芝松说,目前临港新片区基本完成机构设置和职能完善,集中行使市、区两级共1170项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等事权。5月1日起新片区集中行使第一批517项事权,11月1日起集中行使第二批653项事权,涵盖投资建设、规划资源等20多个领域,赋权力度在全国各自贸试验区管理机构中位居前列,同步推动事权创新和流程再造。
朱芝松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个重要”的战略定位和目标要求,深入谋划“十四五”规划,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力推动《总体方案》任务落地,打好特殊经济功能区和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两张王牌,为RCEP等区域经济合作协定提供更多“临港经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