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示健康码、下单买菜……阿姨爷叔们会用智能手机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施培琦/图、视频
青云路332号邻里家,今天下午有一场特殊的培训,13位阿姨爷叔围桌而坐,每人手里拿着一部智能手机,认真地听培训师王丰讲解如何发朋友圈,他们的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笑容。每周2次,一共8次课程,目标是让他们学会使用智能手机。
由静安区肢残人协会和上海锦昌公益服务中心共同举办的“互联网+”生活----中老年残障朋友智能手机应用培训服务项目,今年已经举办到了第9期,这期来的是宝山路街道和芷江西路街道的残疾老人。
老人第一次把孙子照片发到朋友圈
“我有一个好同学,他要生小孩了,我跟他说,你到时候告诉我一下,人不到礼到,结果一直没等到,我问他,他说我发朋友圈了呀,我朋友圈有2000多个联系人,怎么看得到啊,如果,他使用了‘提醒谁看’功能,点我一下,就会出现红点提示我看,每次最多可以提醒10个人看。”锦昌公益的85后残疾人培训师王丰通俗风趣的讲解,不但逗笑了老人,还让他们学会了一个新技能。
“这个功能下面还有一个‘谁可以看’功能,点开,里面还有公开、私密、部分可见、不给谁看。”王丰接着往下说。
“在哪里?我没有找到。”孙阿姨问,90后助教小易立刻飞快地滑动轮椅来到孙阿姨身边,教她如何点击进入。
“有些照片如果只想存着自己看看,那就不要公开,选择私密。”
出示健康码、QQ聊天、购物、网上支付、网上订票、网上挂号、美图秀秀、导航、拍视频,这些功能对于年轻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可对老年人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这些老年人还有残疾。像视障老人,如果全盲,还要教他们使用读屏软件。
“十个老人,十种基础,有些老人没有学过电脑,即便文化程度再高,学习起来也很困难,因此,我们要讲课结合小灶。”王丰负责主讲,小易负责小灶。有的老人,连开机都不会,带着新买的智能手机就来了,对于这样“0基础”的学员,小易会“一对一”在旁边辅导。
培训师们从手机的系统开始介绍,如何充电、下载、删除……老人学得慢,一个功能往往要教四五遍,两位年轻的培训师不厌其烦,一遍一遍教,直到学会,他们还拉了群,老人回家“卡壳”了,继续在群里问。这样的群,他们有几百个。
“当老人第一次把孙子照片发到朋友圈时,开心死了。”这也是老师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培训师一共有6个,每个都被点赞,有的老人还送上了锦旗。
锦昌公益的创始人柯水昌原本是个IT男,9年前因车祸高位截瘫后,自强不息,与不离不弃的妻子共同成就了一番助残事业,还荣获了2018-2019年度浦东新区慈善公益奖。
这个帮助弱势群体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的项目已经开展了3年,缘起浦东,被静安引进,造福了更多老人。“目前,已有1万人次接受过我们的智能手机应用培训。”柯水昌说。
学会手机下单今年疫情期间大派用场
“这个项目推出前,我们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静安区14个街镇55岁以上的残障人士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及需求。”静安区肢残人协会社团顾问孙玫琳介绍说,通过调查分析和试点实际摸底,发现过半老年残疾人不会完全使用智能手机,望机兴叹,只会打、接电话。
这一培训,开的都是小班,每班15人左右,去年办了15期,今年6月开班,目前已经办到第9期。
“他们上课讲得‘实惠’,没有深奥的理论,所以很受老人欢迎。”孙玫琳欣慰地说,“有不少老人告诉我们,幸亏去年参加培训,学会使用手机下单,今年疫情期间大派用场,自己可以在网上买菜了。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后,老人们生活范围扩大,生活质量提高,给他们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经过培训,有的学员学会了微信聊天,与国外朋友联系不再用电话了,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微信跨国互联还省话费”;有的学员感慨地说:“以前坐轮椅在马路上打车,有的司机看到轮椅,空车也不停。现在用打车软件叫车,就再也没有遇到过拒载。”还有的学员用导航软件出门旅游,不再为走错路而烦恼。
老人们都很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们从不缺席,还认真做笔记。凌阿姨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却始终被企业广告困扰,通过培训,学会了在通讯录里删除“企业微信联系人”;80多岁的戚阿姨和50多岁的视障儿子一起来学习,戚阿姨已经学会加儿女微信,跟他们在微信上语音通话……
“我以前没有坚持,这次学得很认真,每次都有新内容,学都学不完,所以我每次都做好笔记。”精致的孙阿姨总是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培训结束后,还不忘往脸上补点水。她说,她现在学会用手机自拍了,操作起来很方便,她会一直学下去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